对许多阅读者来说,一般都是从借书阅读到买书阅读。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着它的读者,因此对一本书而言,被借而阅之也好,被买而阅之也罢,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毕竟一本从不被人注意和阅读的书,其存在的价值是令人怀疑的。
在图书的出版速度赶不上读者阅读速度的年代,借书阅读是常见的现象。而且,一个人借书阅读,在他人眼里也常被视为是好学之士与可造之材,不是给予赞誉,就是心生敬意。于是借书的过程,也往往变成了增进借者与被借者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熟悉的美好过程。
古人虽有“书非借不能读”的名言,但相信绝大多数阅读者并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许多阅读者都是喜欢做一个买书者和藏书者,故而在借书阅读与买书阅读的选择上,后者往往是首选。而借书阅读,其实对许多阅读者来讲是一件无奈之事。无奈的原因在于自己想阅读某本书但却买不到,于是转而向别人打听谁有某本书,一旦探出个眉目来,无奈的借书之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借书者就有买书者,否则就会无书可借。在买书者中,为买书而买书者并不多,更多的买书者其实也是阅读爱好者。而之所以能不断买书,一是因为阅读需要买,二是有经济条件能买,三是有办法可买。也正因如此,在生活艰苦与出版业欠发达的年代里,能买书和藏书往往成了一种条件优越与地位特殊的象征。如此一来,因爱书而买书,因买书而藏书,因藏书而又乐意向人借书者,自然要被人称赞和受人尊敬。
有过借书阅读的经历者,有一天成为有书者时,其最动人的举动肯定是向无书可读者送书与借书。因为早年的借书阅读,让他获得了知识与身心愉悦的同时,也学会了感恩与报答方式。
在阅读的群体中,一生都靠借书而读之人实在是屈指可数。其原因在于作为一个阅读者,只要能买书阅读,他就不喜欢借书阅读。因为借来的书是要完好无损地归还的,故而不能在书页上批注,也不能在文字下划线,甚至还要尽量避免在书页上留下可视的(阅读)痕迹。于是,阅读的过程总是格外小心翼翼,以至或多或少地影 响了阅读情绪。因此许多借书者,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买书者和藏书者。
随着“电子出版”时代的到来,图书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只要步入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图书。人们的阅读速度也开始越来越赶不上图书出版的速度,阅读也由此进入了自主选择和自由阅读的美好时代。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图书的购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于是,跑图书馆的人少了,进书店的人多了;或者说借书者少了,买书者多了。这足以表明,买书阅读已经成为了最便利的读书方式,越来越多的阅读者已经告别了借书阅读的历史。
只要有书可买和有书能买,买书阅读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买书阅读充满了更大的阅读自主性,阅读的过程也变得轻松和自在许多。比如在书页上可以划线标记精彩的句子,比如在书页的空白处可以随即写下阅读的点滴感受等等。一本自己的书,通过自己的倾心阅读,继而在书页中留下自己的阅读印记,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把经过自己阅读之后的图书一本又一本地放置到书架上,有一天当它们以上百册乃至上千册的集体风貌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幸福感和庆幸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自己与许多知识精英进行过真实的思想碰撞与灵魂沟通;毕竟自己的心灵触角已经探寻过众多思想者的内心世界……
但愿耕者有其田,读者有其书。其实借书也好,买书也罢,只要阅读者有书可借,只要阅读者有书可买,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日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