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怀有感恩之心
——读《少年笔耕》有感
焦溪中学八(7)班顾国强
指导老师:陆燕
《少年笔耕》是《爱的教育》中的一则小故事,主要讲了一则名叫叙利亚的五年学生为减轻父亲和家庭负担每天晚上十二点后起来帮他父亲写封条赚钱,却因成绩下降被父亲责骂,后来父亲发现这个秘密后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文中的叙利亚聪明,朴实,善良,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对父亲,对家庭的感恩之心。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其实,叙利亚的所作所为是很合乎中国“孝”的理念的。黄香孝为的是能够让父亲不受寒,叙利亚孝为的是能够让父亲不受累,溯本归源,其本意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自己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可见感恩的情结贯穿古今中外,而叙利亚家境贫困,小黄香自幼丧母,从中也不难看出坎坷的生活经历往往更容易造就出大孝子。
反观当今社会,孝义和感恩的分量相比国外和古代就轻了很多,在中国许多小学和幼儿园的校门口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现象:放学铃声还未响,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早已蜂拥而至了,整个校门口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便如离弦之箭飞快地跑出学校,轻松的把书包扔给爷爷奶奶,在接过一串甜甜的冰糖葫芦边走边吃,爷爷奶奶则像仆人一样在身后跟着……我很诧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社会不是在进步?,道德文明建设不是在推进?那为什么连古人都做得好的是我们却做不到呢?
我不敢想象一个对父母,对长辈都不尊敬,不怀有感恩之情的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德义礼智信,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准,无论你智力多么发达,头脑多么聪明,道德败坏就只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危险品,人人敬而远之。
学会感恩,我们何尝不忙里偷闲帮父母做做家务,在闲暇时候陪父母聊聊天,在他们伤心的时候安慰他们,在他们苦闷的时候宽慰他们,在他们冲动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学会感恩永远都是一种美德。
诚然,弥补孝义与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如今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试想:如果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不必去卖死卖命地工作,那么谁会动的叙利亚替父熬夜的苦楚呢?如果父母对自己唯一的子女百般疼爱,甚至溺爱,那么哪个子女会想黄香那样明白父母辛苦劳动换回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呢?可见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想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正需要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历史因素注定我们将度过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见唤回感恩之心,创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