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朝文化
——读《在宋朝过个元宵节》有感
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八(2)班 阚晨洋
顾往昔,粉墙黛瓦,深院朱门,清秋一曲月如钩;洞庭湖畔,杨柳依依,折煞一枝花带雨。彼时,豪放抑或婉约,字字珠玑,韵味十足;每逢佳节,张灯结彩,做吃食、祭神明、赏花灯……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兴盛不衰,代代相传的习俗民风沿袭至今,乃中华古国文化的精华。然而,现如今,这些精华越来越不受重视,亵渎文化的行为屡见不鲜。
5月4日,北大校长在致辞中将“鸿鹄之志”读成“洪浩之志”,“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引起轩然大波。本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的常用词,堂堂北大校长竟犯下如此错误,确实太过讽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公共场合读错字也并非北大校长的“专利”。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文化学者宋鸿兵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三人都曾将“戛然而止”读成“嘎然而止”。这些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文化氛围的淡漠、人文精神的缺失,值得每个国人深思。
名人都犯下如此错误,普通民众更是如此。如今,我们处于信息时代,身边的干扰、诱惑不胜枚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已迷失方向,传统文化早已被抛之脑后,经典戏剧、曲目也无几人知晓。一些年轻人更是狂热追随所谓“潮流”,成日沉迷刷“抖音”“快手”、玩“全民K歌”、聊QQ、抢红包、打“王者荣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重视国学,认为其无用。可在生活中,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至关重要。一则广播、一句问候、一份报纸、一篇工作论文,何处离得开语文?
如何扭转这文化萎靡的局面呢?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拯救文化需要全民同心合力。政府推行新政策,颁布相关法令和规定;教育部门重视传统文化熏陶,培养真正才德兼备的人才;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应从娃娃抓起,给予幼童良好的启蒙教育;社会营造纯净的舆论氛围,少一些杂乱浮华的潮流,多一些传统文化的宣传。
最后看看个人,若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主动多看些书,了解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注入新的思想;能够分清事物含量轻重,尽量少受纷杂环境的影响,在如今的杂流中保持本真的质朴,不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不被时代的浪潮吞没,如此,文化氛围淡漠、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全社会提高文化素养、重拾昔日诗韵风采将不只是梦想!
君看今朝文化,逊色往日风采。众人竭心尽力,昂首指日可待。
指导老师:马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