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工作>>教学资源>>语文
阳关雪
发布时间:2018-11-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桃娟

课题

阳关雪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

仪器

重点

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难点

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

设计目的

【个体学习】

1.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2.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tà)  (zhě)  侏儒(zhū rú)(tān)  (shuò)  (ài)(tún)  (kàn)  (hài)(piǎo)  (mèi)  (zhé)(ji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明确: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2)题目“阳关雪”中,“阳关”和“雪”哪一个是主体?

明确:一般,作者就这个题目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3)、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4)、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4)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①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5)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①寓情于理是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②通过对比,作者情感表达更为鲜明。

【同伴互导】

小组内交流“个体自学”的学习成果,指定1——2名同学回答,有疑问处组内讨论。

要求:各人用“   ”标注出完成较好的地方,用“?”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标注在“个体自学”题号前。

小组内指定2——3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体会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师解难】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引导解答。
在理解这两首抒情诗感情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了解作者生平。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伴互助,体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板书

设计

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徒步沙漠的感觉——古战场(面对坟堆的思索)——阳关(荒落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步履放达)

课后

作业

仿写句子“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

课后

反思

 

 

 

课题

阳关雪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

仪器

重点

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难点

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

设计目的

【练习检测】

(1)谈谈你对“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的理解。

(2)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3)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补充学习】

1、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2、比较一般游记散文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

(1)一般游记散文所写之景大多为优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记散文大多为萧条凄凉之景。

(2)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着眼于侧重抒发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记散文的写景则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1三组排比连贯而下,意象纷呈,第一组句子写征人驰骋疆场,第二组句子写家人刻骨思念,第三组句子写从军、誓师和出征,简洁而有层次。

2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板书

异同:景:优美怡人——萧条凄凉

着眼点: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作业

    完成《伴你学》相关练习。

课后

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