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随笔
周五晚上,我与沈校长、姚晶老师一起前往学生家进行家访。
这次我们选择的家访对象都是外来学生,因为今年春节期间我去了一些学生家,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一些外来务工家庭,他们都租住在离街市较远或较近的农村的老房子里,因为这里租金比较便宜,但住宿条件却极差。我想通过这次走访了解更多的外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首先我们来到了张志锋家,他家就租住在石堰马路边上的一间平房里。张志锋家的父母是收废品的,刚到门口就看到外面堆满了各种废弃物。走进门口就看见屋内一张床,周围凌乱不堪的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他妈妈热情的招待我们进里屋,里屋一横一竖紧挨着两张床,旁边有一张小桌子,家里乱七八糟堆满了各种杂物,没有像样的家具,墙壁上灰蒙蒙的,顶上角落挂着蜘蛛网,但在墙上贴着两张醒目的奖状。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学的,他妈妈介绍说是她小女儿的,我问张志锋的三好学生的奖状呢,他妈妈告诉我已带回老家了,因为张志锋的奶奶想看看。我问他妈妈为什么租住在条件这么简陋的地方,他妈妈告诉我因为这里有堆放的地方,有利于做生意,而且靠近镇子,孩子的上学较为方便。同时她骄傲的告诉我,他们在老家花了四十多万造了六间三层的房子。这让我颇为感慨,花这么多钱在老家造房子,每年只回家住十多天,而这边长期居住的环境却那么差。把奖状带回去,在老家造好房子,可能这些在他乡的好成绩、好成就在老家会成为一种荣耀;也可能是他们也根本没把此处当作长久的安身之地。
来到李佳文家,王志强家都是如此,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极为艰苦,不要说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连自己独立拥有一间卧室都已成为一种奢侈,这不免让人心酸不已,也让人担心: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如何健康成长?
最后来到郎一文和付宁云家,他们同样是外来户,但他们都在三河口买了一套房。郎一文和付宁云家与前面几户人家完全不同,他们整洁的房屋,温馨的布置,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让我顿生困惑,是什么让同样是外来务工家庭却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他们手上没有钱吗?不是。前面三户他们都是做生意的,收入都还不错,而且有一户已在老家造了那么好的房子。付宁云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来此已近二十年,可能他们并不把自己当作异乡人来看待,他们心中已把这儿当成是自己的家,这儿已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外地家长的一种归属感决定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孩子在家学习生活的环境,如何让他们把根扎下这也是社会和学校共同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才能在健康、和谐、温馨的环境下成长,让他们和本地孩子一样同享一片温暖的蓝天。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