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平仄(声调运用)规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同联上下句二四六字相对;
粘(连)——上联末句和下联首句的二四六字相同。
对仗——中间联(律诗颔、颈两联)要求对仗工整;
韵
——二四六句末(韵脚)押韵;
——平水韵106部;现代《中华词韵》
病:
孤平
拗——救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也叫合辙。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称韵脚。如一首五绝诗:
门前?五绝
门前路上稀,有女驾轻骑。
一缕披肩发,迎风摆柳衣。
其中稀、骑、衣它们的韵母都是‘i’,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处在同一位置,就是都处在句子的末尾,在诗中它们是起着相互押韵的作用,充当韵脚的和谐之美。
所谓‘官韵’,就是由朝廷颁布的韵书,然后推广到文人的写作应用中。由于历来语音变化比较大,有些字的音韵逐渐被改变,所以用韵方面就又显得比较纷乱。今人编有《新韵》;宋人编的韵书通常被称为《平水韵》;清人编的韵书又称为《词林正韵》,就是写诗能用,填词也能用的韵,是由《平水韵》简化而来。
在古代韵书中,只分出三大韵部,即平韵、仄韵与入声部韵。今人韵书中,有很多都将入声韵归为仄声一类,只有平韵与仄韵两大类。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并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与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等地仍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这一声调。北方与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入派三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后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记有一首歌谣,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
仄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讲述虽然不够完善,但也能让我们知道古代对划分四声的大概。当然,在当今来划分就不会这么麻烦,只要根据拼音来划分就可以了。通常做法是将声调的一、二声归为平声,三、四声归为仄声。入声为独韵。对于喜欢写诗的人来说,通常都会买一本韵书,无论是古代人编的还是今人编的韵书,里面对平声、仄声及入声韵都有详细的归纳,写诗时只要根据韵书的呈列来用韵就可以了。
平仄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音调比较长,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音调较短。这样,他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就是指由平仄的和谐而产生一种音韵之间的自然吟诵之美。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出现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存在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我一首七绝诗中有这么一句:
三三两两观光客,
万万千千感慨言。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这两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平仄的交替使用。第二句与前一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出现的,这方面就称为对句。当然对句与平仄的规则是相对于律诗而言的,不讲究格律的诗,则没有这么多的规范,相对而言要宽松得多。至于古人对平仄的分辨我们今人可以暂且不管,今人对平仄的分辨前面我已说过,就是以现代汉字拼音的声调来划分,将一、二声归为平声,三四声归为仄声。至于为什么,我想是一种共识,也是符合音韵的一种自然归纳。其实对于平声仄声或入声,在使用时都不用自己来区分,因为任何一本韵书里都做了详细的归纳,写诗的人只要拿来运用就可以了。对于要学写诗的人来说,只要买一本韵书,能掌握格律的基本知识,当需要把自己的情感用诗作来体现时,就可以开始写作诗词之作了。
对仗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如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用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与‘抗美援朝’也算是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应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工对只是对仗形式的一种精美,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美的形式,但不是写诗的唯一。写诗,包括写律诗,首先的要求是要把其内在的意境能完全体现出来,在这个前提下,能够使文笔对仗的工整当然更好,不能也没有关系,并不是说对仗不工整就不是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使文字与内涵之间能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到它。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矣,雨雪霏霏。’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唐以前的对仗,要求形式并不严格,同字同位置可以相对使用;唐以后的对仗,逐步形成一种规范,那就是同字在同一位置不能形成相对,特别是对于律诗而言,要求则更为严格一些。这所以形成这种规范,是因为人们发觉这样会使文字与音韵及形式之间显得更加优美,这没有什么不可,只是要求写律诗的人对文字与音韵及内涵之间的把握更深些,文学水平要求更高些而已。因此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里那样随便。这个规则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1)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互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是不能重复。
通常我们所知的对联,就是从律诗的对仗中转化而来单独使用的。一般来说,没有一定诗学基础的人,不要去盲目地写律诗,因为那样会写不好,也容易迷失写作的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联写得好,那么他就可逐步过度到写律诗了。对联是单方面的应用,而写律诗则是要具有整体方面的把握。故此,对于学写诗的人来说,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步就能到位,这是很多人盲目写诗而造成到老都写不出像样的诗作的原因。
格律诗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这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七言绝句与律诗也一样。
一:仄起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实际上是由两个相同的五绝格式重组在一起,当中分开就成了五绝的格式。仄起式再有一种稍有一点变化,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实际上是由两个不同的五绝格式组合在一起。无论是地律诗还是在绝句中,只要句子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就得押韵。
二:平起势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势与仄起势同样具有两个格式,同样也只是稍有一点变化。另一式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实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它们的格式都只有四式,而且这四式都是由四个基本句组合而成,所以只要记住这基本的四个句子,其它的格式都能由此推理而出。七言比五言无非多两个字,也是有规律的,就是在五言的每一个句子前加上两个不同平仄的字,其它一律不变。
律诗的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通晓这个规则,就可以在胸中自如把握格律诗的格式,而不需要死记,只要在心中推理一下就出来了。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说,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五绝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七绝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原因,所以首句与次句都得用平韵,故平仄有出入但不完全对立。除了首句用韵的格式外,其它句子的平仄则是要求完全对立存在的。这样五律五绝首句用韵的一联就成为:
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七绝首句用韵的一联就成为: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二,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律诗共有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而粘的意思就是要求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对于绝句来说只有四句,所以只要求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就行了。凡是律诗与绝句都是合乎这个规律的,包括长律。掌握了这个粘对规则,格律不用死记,就能依此推理出来,写诗时,只要确立了其中一句的平仄,其它句子的平仄就自然出来了,写作时就不会盲目拼凑格律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趋于一种和美的协调。如果不‘对’,那么上下两句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又雷同了。对于要想把诗写成格律诗的人来说,那就在写作时一定要遵守粘对的原则。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格式。只要只道了第一句的平仄,那修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与文笔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对于失粘失对的诗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是格律诗,而是属于一种相对自由的古风式诗体了。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绝句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在不改变诗意的前提下,确实找不出相应的平声字来取代的话,就有一种补救的方法。下文我将谈到有关拗救的方法。
在格律诗中,有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五言‘平平平仄仄’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同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关于这点下文再讲。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种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一)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这里用了红色的是代表可平可仄。
(三)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前两种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一)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二)或(三)。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在这里两次申明,格律并不是诗作的唯一形式,只是诗之格律的一种美或者说是文人们对待文学的一种向往。
我个人认为,如果在诗的意境与格律难以达到一致时,那写诗要完全服务于诗的意境,而不能盲目去服务于诗的格律。因为不合格律,但能把作者的意境与内涵寄托其中,就可以说是一首好诗作;而如果作品中没能把作者的意境与内涵寄托其中,就算是写得格律工整,也不能称其为一首好诗作。
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更是要分明。如果是五言的格律诗来说,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决对于初学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对于格律诗来说,最起码不能犯孤平,不能在句末出现三平三仄的现象,还有对于格律诗的四声八病之说,也是不能轻易违反的,否则就不能被称之为格律诗了。所以对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只能是在不违反这些常规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