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法治教育>>师生感言
关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胡鸣亚

 

关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胡鸣亚)
200511月中旬,“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在江苏省教研室的引领和美国教育中心的协助下积极开展,我校有幸成为常州市武进区该项目的试点学校,并积极、有序地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实践。而我作为两年来一直参与其中的一名指导老师,经历了多次培训,与我们学校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共成长,逐步由开始的茫然与担忧走向了解与自信。尤其是今年519日以一名评委的身份参与了常州市区的预赛,从而旁观了初中组四个课题的听证会,这让我在了解其他学校的课题和做法的同时能够更冷静更客观地来审视我们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无疑,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心和自信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多种技能,这是不可否认,也是令我们欣慰的。但看着学生在听证会上的出色展示,我又不免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不是真正的公民教育呢?所有光鲜的展示背后,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扎实吗?主体性真正发挥了吗?如果没有,那学生的展示就仅仅是在作秀,也就根本背离了公民教育的初衷。虽然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不能照搬照抄,但至少不能到我们这里就变了味,改了质,我们可以做到形不同但神相似,也就是理念不能更改。只有这样,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此,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应将其纳入德育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常州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项目学校还没有全面推开,因此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他老师也不够支持和理解,这就会使其因为缺乏保障而流于形式,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就应将其纳入德育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中,这样既可以保证足够的经费和师资,也不会因为缺乏时间动用到某些课而引起其他任课教师的不满。况且,不管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还是活动方式来看,都与学校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是一致的。
1、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理念与德育目标吻合,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德育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基础则是学生的生活,追求的是教育的基础性与实效性等。但在不断开放的今天,学生在校的时间越拉越长,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生活经验匮乏,而不良信息却越来越多的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思维,我们的传统德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以其“帮助新生一代在教育中参与和融入社会,在参与社会中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发展认识社会和改革社会的敏锐而客观的眼光,培养解决社区及社会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融入社会。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社会活动的经历、知识和技能;具有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为积极公民和管理者的使命感。以培养有公民意识的、遵纪守法、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为最终目标”的全新教育理念为我们的德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德育新的生命力。而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去除了我们以往德育唱高调的弊端,更注重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将其纳入学校德育计划,可以凸显其重要位置,得到更多的支持,又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辟新天地。
2、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能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一些学校却在为如何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而烦恼。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更倾向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取知识,感悟生活,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正是以此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育活动,完全可以纳入综合实践课程计划中。这样一方可以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还能保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上的顾虑。
二、学校应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
记得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有许多指导老师表示出对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等校外实践中的安全及学生的行为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的担忧,针对此,我们武进基教科的包科长提出这样的设想:既然我们担心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将我们的责任分解给家长和社会呢?比如可以发动家长,让家长参与进来,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既可以解决安全顾虑,也可以提供孩子帮助,让家长在与孩子一起活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从而支持孩子的行动,促使亲子关系和谐。同时,我们也可以向社区宣传我们的活动,让居民了解其重要意义,从而争取他们的配合。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在开放的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这无疑使学校单方面的公民教育显得势单力薄,且由于各方面的不理解导致的阻力而举步艰难。因此,要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必须把学校、家庭和社区联成一线,共同参与进来。
三、指导教师要抛开功利主义,关注活动的过程
现在一谈起搞活动,教师总关注对自己的职称、发展有没有好处,如果指导老师带着这样的功利主义来指导这项活动,那肯定会急于求成,忽视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忽视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这就往往难免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表演者,从而变质变味。毕竟,学生是从老师这里了解和接触到这一教育活动的,老师的思想和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的成效。每一轮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都包含六大步骤选择你要研究的公共问题;组成研究问题的项目组;信息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编制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案;报告项目组解决问题的方案;反思学习经验,每一步都需要踏踏实实展开活动,这是一个很长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克服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耐下性子,关注活动的过程。
1、关注活动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学生从老师处了解了公民教育、公共政策和公共问题并开展研究活动,但指导老师不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宰和导演,老师更不能什么都代劳,使学生变成活动的旁观者。老师在整个实践活动开展中应是一个指导者、引领者,帮助学生澄清误解、解答疑难、提供学生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2、关注活动的过程,还应该把好选题关。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确定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以后的研究过程能否切实开展,以及在研究中能否尽可能多地得到收获。所以,在指导学生实施这一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1)选题切忌宽泛,要表达准确、清晰
在这次参与常州市区预赛评审中,对于我们听取的四个课题,我们评委组三位老师就普遍感觉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在选题上存在过于宽泛而导致定位不准的问题,这就容易使学生把握不好而难以操作,也会使最终的汇报缺乏条理,层次不清,显得凌乱。如其中一个“不法摊点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课题,本属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有其较大的价值,但“各种问题”如何穷尽呢?最后学生列举了环境卫生问题、健康问题、秩序问题等好多种,但每种都不够深入,这就难免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如果专门就其中一两种问题来展开研究,或许效果就要好得多。再如另一个“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的课题,本意是要研究针对不良文化的措施,但首先在课题表达上就良莠未分,不免让人误解。同时周边的不良文化环境有很多种,因为选题太宽导致学生的研究和汇报中无从下手,不明白研究什么好,所以我们发现该课题在第一小组汇报时列举了“不良书刊、音像制品店,网吧,性保健用品店等”不良文化环境,但到第二、第三组汇报时就逐渐缩小为针对“不良书刊、音像制品店”了,这就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2)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
在实践中,我们面对困难难免有畏难情绪,而在参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漫长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困难太大,超过学生的能力之外,学生就容易丧失信心,使课题难以进行,所以应考虑其可操作性,如“大量厂房建造占用耕地”“猪粪倒在路上”等,不是离学生生活有点远,就是难度大,不容易操作。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选择易于操作的课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
3)选题应适合学生
我们的活动针对的学生主要是初中生,初中生还属于未成年人,各方面还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侵害,因此课题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特点。如前面所讲的“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的课题,其中学生谈到性用品店及色情等不良的书刊和音像制品,这些东西我们本就是要禁止学生去接触和沾染的,初中生怎么了解这些内容呢,就如我们中一位评委说的,高中学生都不一定适合研究,初中生更不适合,再说学生怎么知道那是色情的或者那些性用品是不良的呢?万一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被其影响了呢?可见,我们的选题还是要考虑对学生的适合性的。
3、关注活动的过程,更正确评价学生的成功。
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公共问题,分析公共政策,我们并不强求学生通过实践形成的方案一定能被政府采纳,一定能改变政府的决策,我们更不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实如果真正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那么这一活动我觉得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我们的现实和得失,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收获的宝贵财富,得让我们总结与提高,失更能让我们完善与进步。

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是啊,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深入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为学生打开了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的窗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