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开题论证报告
我校《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于2007年11月经江苏省教学研究所批准成为江苏省第七期教研立项课题之一,经学校商定,特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开题论证,现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小学加强诗教的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华诗词正在复兴。
但是,校园诗歌文化建设毕竟不等同于校园诗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校园诗歌文化建设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著作,开展校园诗教的学校也还没有从文化建设层面对诗教工作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不过校园诗歌文化作为可以构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从而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研究该课题是一种基于我们学校实际的探索性尝试,有其实践意义与创新性。
(1)这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之初,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学精华世代传承,千古弦歌,后继有人,让绵绵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纳世界的活力。
(2)这是课程改革的呼唤。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语文课改的共识。
(3)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实施诗文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借助别具特色的校园诗歌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诗歌浸润空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诗文素养。
(2)成就一支诗文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促进诗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改革。
(3)收集经典诗词和教学活动案例,各汇集成册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及教学范本,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充实。
(4)诗化校园环境,诗意校园生活,着力营造诗歌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研究内容
(1)进行校园诗歌文化氛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
建设诗歌文化的校园环境,要特别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草坪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
建设诗歌文化的宣传阵地,通过成立诗社、出版社刊,在校刊上开辟诗歌园地等规范诗歌教育,促进文化氛围的形成。
开展各类诗教活动,如诗歌知识竞赛、评选校园小诗人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及参与的热情,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2)提升学生诗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诗社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诗歌知识等的培训,逐步增进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提高其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诗文素养。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如校内外采风、诗词作品比赛,通过诗社、第二课堂等教育平台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到诗歌学习的无穷乐趣,激发、维持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使其在悄无声息的熏染、锤炼中逐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3)开展校园诗歌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对教师进行诗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经常性地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借以提高教师对诗歌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认识,同时提高提高广大教师的审美能力和诗教水平。
其次,引导教师研究学科教学与诗歌特点有关联的结合点,促进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诗歌教育。并组织人员开发适合学生特点、需求的诗歌教育校本教材,并制定计划贯彻落实,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并大面积地接受教育,提高教师的诗教技能。
(4)促进学校诗教文化特色的形成。
学校教育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从学校角度看,其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诗教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特色之一,体现了学校的内涵与品质。因此,我们将挖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通过校园诗教氛围的营造和活动的开展,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提炼诗教文化主题,逐步形成校园诗教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尝试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相结合,更侧重于行动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总结和完善,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可信度与说服力。
四、我校对此课题的研究所做的工作。
为了推进该课题顺利进行,我校目前已对此做了如下工作:
1、我校为了促进诗歌教育,特成立了舜风诗社,聘请了镇退休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州“舣舟诗社”理事潘文瑞为我校诗社的特邀讲师,还经常联系“舣舟诗社”其他成员为我们提供指导,并成功出版了诗社第一期社刊。
2、我校坚持开展诗歌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了诗歌教育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学生诗歌教育活动。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培训,促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目前,课题组成员就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诗歌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校园诗歌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有部分教师已经积极主动地加入诗歌教育的培训队伍,先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课题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4、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着手编制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诗歌教育校本教材。
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是教师们搞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利保证,本课题的推进要求各学科结合和渗透诗歌教育,而这一任务主要由语文组承担.于是,语文组为了推进学校的诗教工作及课题研究,拟定了编制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诗歌教育校本教材的计划,并进行了明确分工,着手收集资料。
五、后阶段工作计划及安排
1、创设富有诗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诗歌教育的文化氛围对校园诗歌文化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渲染和促进作用。我们要加大对诗歌教育环境的建设力度,采用多种渠道构建、营造诗歌教育的人文环境。
(1)打造诗化的校园环境。学校的各处布置要具有诗词教学的特色,对此各课题组成员要各抒己见,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不同区域的布置,并注重创意。
(2)拓宽诗教的宣传渠道。课题组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诗歌学习的宣传,激发学生学诗写诗的热情。
2、加强教师培训,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诗歌教育。
一支具有较高诗文素养的教师对校园诗歌文化建设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对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诗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的结合与渗透实现诗歌教育的课程化。
(1)建立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将成立诗歌教育的领导和组织机构,由诗社和部分语文教师负责对其他教师的培训活动,并经常性地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借以提高教师对诗歌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认识,同时提高其诗歌教育的实施水平。
(2)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诗歌教育校本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规范诗歌教育过程,扩大学生的参与和受教育面,从而促进学校诗歌教育氛围的形成。我们将组成诗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整合已有的诗歌教育的成果,在原有校本课程《舜溪诗话》的基础上,再开发更适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同时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上好“诗歌”课。
(3)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诗歌教育。课题组教师要研究学科教学与诗歌特点有关联的结合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诗歌教育,掌握“准”“巧”“实”的操作原则。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教育活动
活动是诗歌教育的良好载体,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诗歌学习与创作的热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了推进学校诗教工作,我们初步拟订如下一些活动:
(1)强化积累。我校要坚持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定各年级学生诗歌背诵的达标数量。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考核分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三种形式,学期考核由诗歌任课教师负责进行,每首必背。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等级均记载在手册之中,并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张榜表扬。
(2)校内活动。寓教于乐,是开展诗歌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为此,我们将在校园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为形成良好的诗歌教育校园氛围及开展诗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将学校书法、绘画、合唱等兴趣小组与课题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审美教育活动;其次,不定期举办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创办学习诗歌的手抄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心得和体会。
(3)校外实践。诗歌源于生活,因此,校园诗教工作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我们将经常开展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投入现实生活,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走访古镇老街,感受古镇历史的悠久和沧桑;踏访林果实践基地,感受林果文化的内涵。
(4)专题教育。为加深和扩大诗歌教育的深度和领域,我们将结合语文课程中的专题教育,通过开展诗歌教育专题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等活动,使得学校的教育烙上诗歌文化的印记。
根据以上研究工作要求,我校成立了教科研领导工作小组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研究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步:开题会,研究小组成员明确研究问题,布置研究任务。
时间安排:2008年4月
第二步:进一步理论培训学习,负责人:莫林葆、沈爱国、胡鸣亚
培训内容:诗歌知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科研方法。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时间安排:2008年5-6月。
第三步:1、课题组成员自我学习,并开展学习体会研讨交流。
2、搜集有关课题资料。
时间安排 :2008年6-8月
第四步:研究实施
通过对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诗歌修养、建设校园诗歌文化的有效途径。
研究形式: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时间安排:2008年9月—2009年12月
第五步: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交相关资料。
时间安排:2010年2-3月
活动形式:经验介绍法 典型案例分析法 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进行成果交流。
第六步: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和情况做全面的总结和评估,完成结题报告。
时间安排:2010年4-5月
六、研究工作要求
1、建立课题组成员考核条例,按照课题的要求对各成员的研究工作进行考核、评比。
2、课题组成员要加强课题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和研究水平,做好读书学习摘记,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
3、参与诗歌教育实践,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带头写作诗歌习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研讨,积极撰写研究案例、论文等。
4、提出对课题研究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