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浓郁满校园 潜移默化育新人
——《校园诗歌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的阶段性报告
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 沈爱国
摘要:开展校园诗歌教育,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同时发挥诗歌陶冶人的情操和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从五个方面开展活动:(一)、寻找诗源——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二)、播撒诗意——营造诗化的校园环境,彰显学校特色。(三)、畅游诗海——开展多种形式的诗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四)、跃动诗心——收集整理师生作品,集诗成集。(五)拓展诗路——把诗歌和做人、书法、绘画有机融合。让诗情在校园飞扬!
关键词:诗歌教育 诗情 诗歌活动
诗歌,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先人留给后世极为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指出,诗歌艺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对于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继承前人文化传统,促进情感的丰富性和理解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走进他人的世界并有效地进行合作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中国自古即是一个注重诗教的国家,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诗教,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事实证明,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诗歌,至今仍有强劲的生命力。没有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因此,开展校园诗歌教育,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同时发挥诗歌陶冶人的情操和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
一、设计背景
1、可依托的本土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源
我校地处三市交界的焦溪镇,焦溪是一个具有七百余年历史的文明古镇,饶有吴文化底蕴。“明清时期文风极盛,乡邦文化资源丰富,而焦溪诗文之胜、群贤之众、珠玑漫卷,可言代不绝书”(《舜溪诗风》)。这是我校开展校园诗歌教育可以依托的宝贵文化资源。今日,镇内依然活跃着“舜溪诗社”这一社团组织,有着一批传统诗词的爱好者。而学校退休教师、现任中华诗词学会、江苏诗词学会会员,常州“舣舟诗社”理事
2、符合我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理念
我校近年来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以人文精神滋养人,以创新意识发展人”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挖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校特色。我校引领学生了解本镇的悠久文化,尤其是诗歌传统,开展校园诗歌教育实践研究与我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不谋而合。
二、设计目标
1、充分挖掘家乡文化资源,依托本土诗歌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及家乡文化。
2、借助各具特色的校园诗歌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诗歌浸润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审美及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全面提升教师的诗歌修养和道德修养。
4、着力营造诗歌文化氛围,彰显“挖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特色。
三、实施过程
基于诗歌教育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和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和教学外逐步推开、深入。
(一)、寻找诗源——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鼎盛的唐诗、宋词甚至现代诗歌,无不充满了可读可颂、可学可书的经典,这无疑是我们开展诗歌教育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所在的焦溪古镇更给予了我们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优势,文风鼎盛,文人汇萃,因此,在我校的诗歌教育中继承传统,注意收集了古今适合学生的各类诗歌,并以开放的教育观放眼社区,积极收集、挖掘有效的乡土诗歌文化资源,编制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开设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民族、家乡的诗歌资源中感悟经典,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诗歌育德,并在诗歌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资源、丰富资源,绽放出诗歌教育的活力。
(二)、播撒诗意——营造诗化的校园环境,彰显学校特色
诗歌教育实质是情感的教育,因此,对学生的诗歌教育要跳出背诵默写的老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校园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对此,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诗歌教育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使我校“挖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展示。
1、创设诗意的校园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橱窗、标语、教室外墙甚至教室布置、黑板报等各方面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感觉诗歌的存在,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意校园中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2、营造诗歌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将诗歌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校本教研计划中,安排常规化的诵读,并利用广播、校刊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进行创作的热情。
(三)、畅游诗海——开展多种形式的诗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对学生的诗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外部的诗意环境,更应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诗歌讲座、诗歌吟诵、诗歌创作、诗歌大赛及兴趣班、专题性采风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到诗歌学习的无穷乐趣,激发、维持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并感受家乡文人墨客的情怀,使其在悄无声息的熏染、锤炼中逐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修养和品质。2007年1月13日正式成立了焦溪中学“舜风诗社”,与常州市“舣舟诗社”及镇“舜溪诗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常州“舣舟诗社”理事
(四)、跃动诗心——收集整理师生作品,集诗成集
通过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并收集整理,再组织师生进行编辑、配画,编制成诗集,使师生的诗心、诗情在诗集中跳跃,2007年诗社成功创办了“舜风”社刊,为师生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五)拓展诗路——把诗歌和做人、书法、绘画有机融合
中华民族的诗歌博大精深,里面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开展了诗词叫我做人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在吟诵诗歌的同时,明白做人的真谛;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写古诗书法比赛活动,并结合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开展了用画诠释诗的竞赛活动,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在近几年常州市中学生古诗词创作比赛中,我校有多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2006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学校系统诗歌教育先进单位。浓郁的校园诗歌教育氛围,使师生们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为继承和发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大力的推动。
(本文获得2008年江苏省师陶杯三等奖,武进区第一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