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课题论文
初中诗歌教学方法初探(区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0-01-1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高中云

初中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是我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虽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诗歌,但是诗歌教学一直是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本文结合我国诗歌教学的现状和笔者的教学经历,提出兴趣激发法、设置情境法、质疑思考法、情感体验法、类比学习法等几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歌;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含蓄而悠远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以及优美的意境。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也选编了不少诗歌。然而,我国诗歌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担忧,诗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的讲解深度不够、教学内容与方法枯燥、学生对诗歌本身缺乏深层次的阅读与体会、诗歌的整体感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诗歌教学方法几乎是统一的程序化的教学,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流程,使教师与学生难以实现互动,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在诗歌鉴赏中形成一种定势思维。[1]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自我鉴赏与教师的适当点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的意境、品味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素质,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学者所探求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兴趣激发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的激发在诗歌教育中也极为重要。在教授诗歌之前,不妨用诗歌作者或者所描写的人、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主要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教师可以先讲述昭君的落雁之美,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漫天黄沙,马嘶雁鸣,她在坐骑之上,轻抚琴弦,奏起一首忧伤的离别之曲。天上飞翔的大雁听到这婉转美妙的琴音,纷纷低头欣赏这绝色的女子,一时之间竟忘记摆动翅膀,都从空中跌落。然后询问学生一个拥有如此美貌的女子为何会冒着滚滚黄沙远嫁他乡呢?答案就在诗里面,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去诗中寻找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当看到这里时,学生恍然大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设置情境法

诗歌是一种重视体现意境的文体,它的优美来源于对情境的塑造。比如《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动听的轻音乐,在它优美的旋律中,作者似乎在用一支彩笔为我们画出康桥的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而这美妙的情境,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塑造。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色、声、形来完成。色,包括视频、图画等等,在教室前面放置一幅与诗相关的画作或者播放一段美景的视频,让学生对诗歌的想象迅速融入画面。声,包括音乐、教师的语言等等,比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可以放一首轻音乐,教师的声音随着诗歌和音乐的旋律时起时伏,就像一首美妙的琴瑟合鸣曲。同时,声音随着画面的切换而婉转变换,把学生带着一个美妙的声色世界。形,即教师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一定要与诗歌的具体内容相符,与诗歌本身的意境相符,随着画面的音乐的变换而变换。如此声情并茂的情境展示,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诗歌的兴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不具备前面某些条件的教学情况下,也可以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单的画,教师根据诗歌的情境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但是声音一定要有渲染力,力求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的意境中。

三、质疑思考法

在教师讲解完诗歌的含意及相关知识以后,可以向学习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其思考。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与思考,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以及引领方式对于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鼓励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对待学生的质疑应正面回应,并引领全班一起进行思考,尽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诗歌教学的审美能力培训与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公正的评价,并让学生对本次讨论结果进行交流,提出讨论的成果及尚未完善的地方,在讨论完毕后进行总结,并检验是否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情感体验法

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会采用比拟、用典、隐语、象征、托物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诗歌的基调。如果从作者的背景来进行赏析,诗歌的情感也就比较好把握。朱光潜认为诗歌应该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到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2]诗歌的情感是与作者的情感相通的,在赏析诗歌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本身出发,去把握诗歌的心声。因此,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作者所在的朝代、生平、社会地位、生活态度以及写作风格等背景,以更好的了解诗歌的意境。作者人生的变化,其文风也会有所转变,了解了其情感主线,再来感受诗歌的感情也就比较容易了。比如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年过着轻松闲的生活,心情多是开朗欢乐的,体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所以其早期诗歌如《如梦令》、《怨王孙》等都多是描写少女的快乐、天真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李清照婚后也曾一度非常幸福,所以有了《浣溪沙》里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关于完满安定的婚姻生活的描写。但当李清照经历了丈夫逝世、南北分裂之乱后,词风变化很大。如《清平乐》:“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诗歌句句都体现了其与丈夫诀别的痛楚与感伤,让人不能自已。

五、类比学习法

很多诗歌在情感抒发或者景物描写中都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同样是写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欣然与喜悦,画出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大地回春图。“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内心凄迷与哀伤,画出的一幅孤身行路人的背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热情,描出的是一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怀天下的悲壮的老人画像。虽然都是对雨的描写,因为作者心境的不同,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完全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用雨来体现自身的情感,还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诗歌教学应在继承传承教学方法的长处之余,还应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开创新的实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本文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为主线,根据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提出以上的兴趣激发-意境设置-质疑思考-情感体验-类比学习等几种教学方法,符合人们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后,通过联想、整体感知、质疑思考、类比运用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平常的写作,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当然这些我个人的实践总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尚需要以后不断改进。

 

参考资料:

[1]吴彩霞.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2-154.

[2] 汪汉生.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才智,2008(18):62.

[3]李玉国.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0-31.

[4]陈筱榛.谈谈古典诗歌教学.中学语文,2007(5):49-50.

[5]袁石山.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的“水意象”及其审美教育价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3-25.

[6] 王敏.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浅见.才智,2008(12):7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