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课题论文
构建根植于家乡沃土的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2010-05-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莫林葆

构建根植于家乡沃土的校园文化

摘要: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乡情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感知家乡、感恩家乡的素养和情感。我们从小角度入手,整合家乡教育资源,通过走进古镇,传承家乡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由了解、感悟,到热爱家乡的心路历程,激发他们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为当代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增添了生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家乡资源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构建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践行人本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鲜活的校园文化,需要深扎的根。多年来,浸淫着古镇丰厚人文底蕴的某初级中学,依托乡土资源优势,精心营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校园环境,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家乡文化的沃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作为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参与者,深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和开拓创新的必要,在此将感受和实践作总结,为致力于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者作参考。

一、领略古镇厚重的历史积淀

古镇某坐落在舜山脚下、舜河之滨,具有7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里山环水抱、民风淳朴;百米老街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人杰地灵孕育了鼎盛的诗风。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启老师焦炳首开某文明的先河。至明末清初,某已是商贾云集的贸易都会。至今,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众多的民间传说包含着某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望。某人才辈出,文人墨客众多,其中焦炳、是仲明等先辈不慕功名、不畏权势的高贵品格至今为后人景仰。

古镇如慈母一般默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某人民,她的质朴、高雅、深邃是值得后代敬仰和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摒弃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琐碎和空洞,赋予它鲜明的主题和活力,带着感恩,某初级中学带领学生走进了古镇,去阅读、感悟她厚重的历史。

2002年起,学校以亲近家乡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乡土德育素材,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2003年,学校开展了首轮以“走进古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踏访古镇,通过走、看、听、访,使他们对古镇风貌、文物遗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深层次的了解古镇和它的文化,学校随后发动学生到网络、书籍中查找,或向长辈询问古镇的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收集整理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诸如古镇的习俗传统、生动的故事传说、侵华日军“火烧排门”等的文化史料,从而极大的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家乡的认知和情感。在各班认真筛选、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校面向武进区举办了主题为“知家乡、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观摩交流活动,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报展览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了某初级中学以家乡文化为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受到了前来参加观摩的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由于活动紧贴现实生活,使学生对生养自己的朴实、平凡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结合学生收集的材料,学校编制了《舜溪诗话》、《老街的传说》、《盆景栽培》等校本教材,并制订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实施教育。

如果说“知家乡、爱家乡”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是对学生情感的陶冶,那么2006年开展的“感悟家乡、奉献家乡”活动则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20064月,学校承担了江苏省首届中美合作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没有将这项活动当作孤立的课题来研究,而是与“走进古镇”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某镇保留着众多明清建筑,具有一定的开发和研究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建筑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学校确立了“古镇老街的保护和开发”为实践活动课题,先后组织了6300多位学生考察了老街、小巷、残存文物,询问了几十位镇区居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和镇政府取得了联系,了解了政府对古镇保护和开发的政策,通过精心设计,课题研究小组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古镇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的活动方案。同年5月,学校代表武进区中学组参加了常州市公民教育现场展示活动,得到在场的美国专家的肯定。这次活动从大量的宣传发动到校园内的汇报演出、成果展示,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实践能力,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

二、传承家乡优秀的诗教传统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的诗歌精品,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丰富的民族智慧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如何继承前人的宝贵财富并转化为我们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不竭资源,乃是摆在学校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使命。

古镇某有着优良的诗词创作传统,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先后出现过数个诗社和为数众多的诗坛名人。为了将家乡诗词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同学走进诗的世界,提高欣赏诗的能力,并进而能够用诗这一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积极营造诗歌教育氛围,通过写作培训、校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理想的诗歌教育效益。

诗歌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诗歌教育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古代著名诗人的画像以及他们的诗歌,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注释;在学校橱窗和班级黑板报上,定期选登古代诗歌书法作品和有关内容。为了让诗歌教育有自己的“根据地”,学校成立了“舜风”诗社,聘请常州市“舣舟诗社”社长羊汉先生为“舜风”诗社名誉社长。在他们的关心帮助下,“舜风”诗顺利的开展社内活动;同时学校在校刊《舜溪苑》上开辟了“诗歌园地”专栏,通过登载社员和学生诗歌习作来激发写作热情,并经常推荐优秀诗作给某镇文化刊物《舜溪风采》,数年来共发表40多首诗歌。活动是诗歌教育的良好载体,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诗歌教育活动:2004年全校举行了古代诗歌诵读比赛,2005年初一初二年级开展了古诗知识竞赛。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为形成良好的诗歌教育校园氛围,也为下一步开展诗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情感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诗歌创作方法,领悟古人的心路历程及其表达方式,从而为诗歌创作奠定理论功底。为此,学校邀请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州“舣舟诗社”理事先生来给师生做讲座。他从某古代诗人诗作讲到当今诗歌写作,从平仄四声直至诗歌的构思创作,详尽细致,至今他在学校作了20多次讲座,听课师生达1000多人次。

有了先生的理论指导,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投入现实生活,做到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入手,积极开展诗歌创作训练。学校多次组织校园文学社的社员和诗歌爱好者走出校门,走访古镇老街,感受古镇历史的悠久和沧桑;收集下发古镇人文资料,充实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于是,拱桥卧波、百米老街、历史传说、名人故事都成了创作的源头活水,都演绎成一首首感情充沛的诗歌。学校将这些诗歌汇编成《诗情画意颂家乡》的校本课程,其中收集诗歌150首。浓郁的校园诗歌教育氛围,使师生们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继承和发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大力的推动。

对于文化而言,民族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同理,扎根于家乡人文沃土的某初级中学校园文化,汲取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勃发着生机活力。近年来,以某地方经济文化为依托的校本课程建设影响深广,2006年,由“走进古镇”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为内容的德育素材《老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悟古镇》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课件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为宗旨的“古镇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常州市一等奖。为传承家乡优秀的诗教传统而开展的诗歌教育系列活动,成果丰硕,2006年常州市中学生古诗词创作比赛中,武进区共六位同学获奖,某初级中学就占了两位2007年在武进区中学生古诗词创作比赛中,学校一位同学的诗作获得常州市一等奖。扎实的诗教活动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06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学校系统诗歌教育先进单位。

如今,我校的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能如数家珍般的述说古镇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继承着家乡优良的诗教传统,自信的用诗歌的语言与先贤对话,与古镇悠久的文明沟通。这份对家乡的感恩之心,对传统的殷勤之意不正是校园文化建设所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吗?渠清为有活水,树高定因根深。我相信,我校深植于家乡人文土壤的校园文化之树,必定会根深叶茂,四季常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