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课题论文
农村中学诗歌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初探(五四杯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0-05-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袁伟明

农村中学诗歌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初探

武进区焦溪初中 袁伟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与教学改革相配套,肩负革除传统语文教学弊端、推进语文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重任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诗歌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目前,诗歌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出现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在广大城市中学逐步得到全面推行,但在不少农村中学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以致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全面推广。细细想来,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教学推广氛围不浓

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城市中学的语文教师见识面广,教学观念更新快,能够紧把时代的脉搏,成为诗歌教学的行家里手。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学里,广大教师虽然对所谓的诗歌教学并不陌生,但关于诗歌教学的真正理念和课程实施标准,却至今并未真正入耳入脑,诗歌教学实施的意识极为淡薄,无形中制约着诗歌教学在农村中学的全面推广。根据观察,诗歌教学氛围不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目前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语文课改认识并未真正到位,诗歌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落实。他们仅仅满足于校本课程的建立,领导机构的成立,而对课堂上诗歌教学的具体实施,对所任学科老师的执教水平,则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学校领导的这种态度无疑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格格不入,与新课程构建的理想愿望矛盾重重,导致许多学校要么不把诗歌教学当回事,根本不加以推广实施,要么让其成为摆设的花瓶,空有其形式而无实际教学效果。诗歌教学是语文课改的一大亮点,但如果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必将导致这门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

2、从学生家长的支持意识看。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对于高雅、高深的诗歌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理。对学校是否实施诗歌教学、能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则不是十分关心,因为社会大众仍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才是他们的主要心声。学生家长对诗歌教学的支持意识不够浓厚,无疑让该课程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教学的全面推行。

3、从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看。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对诗歌的重视。然而教师并没有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以至现在农村初中的诗歌教学不容乐观。许多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深,对诗歌教学究竟应如何实施,仍然认识不够清晰到位,以致对这门课程仍持怀疑态度,行动上参与但不主动,或者不参与甚至消极排斥,导致诗歌教学成为“会上强调很重要,会下觉得不必要,做起来干脆不要”的“鸡肋”课程。再说现在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而诗歌教学在语文中考里面所占比例极为有限,推广起来费时费力,尚且也不见多少效果,因此农村中学的教师更看重的是中考分数,毕竟这是他们在学校里生存立足的基础,如此情形往往导致诗歌教学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

4、从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看。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哇塞!更有甚者,拿我们的经典诗词开涮: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这样缺少课程推广对象所参与的诗歌教学必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让诗歌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大道,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否则诗歌教学的推广无疑是空中楼阁,最终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二、诗歌教学文本资源不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学语文教材缺少足够的与时俱进的优秀范本,这几乎是一个共识。诗歌经常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往往呈现着一种美好的境界。但教材中的诗歌思想大于艺术的居多,不少作品表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缺乏艺术维度。世纪之交,文坛上曾经因中学语文诗歌文本问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论争的焦点是:哪些诗歌应该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原有的篇目是否过于陈旧?诗歌教育是否存在严重弊端?这场论争已经促发了人们对教材诗歌的反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材诗歌的后续调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现在中学语文书上关于诗歌方面的内容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与其他内容相比,则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关注所有报刊杂志,你必定能发现专门的中学生诗歌读物极为有限。即使有一些零散发表在媒体上的诗歌文本,又缺少艺术理解的坡度,这让那些缺少生活阅历与诗歌营养的学生,是很难品味出诗中那些神妙之处的。所以与其说是学生不爱诗歌,不如说是诗歌抛弃了学生。因为正是由于诗歌文本的严重缺失,才让学生缺少了感受理解的基础,也就无法深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如此看来,诗歌文本资源的匮乏,使得诗歌教学缺少了强有力的载体,无疑制约了诗歌教学的推广与深入。

三、诗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谁都知道,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能否大力推行诗歌教学,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具备了实施课程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诗歌教学的能力,才能真正搞好其教学工作。放眼当前农村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仍然倾向于中考内容的重点教学,不大愿意担负起诗歌教学的推行,固然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但我以为主要在于教师的诗歌教学能力还不强。具体而言,农村中学教师的诗歌教学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储备有限。

诗歌教学强调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诗歌知识储备,能够实现诗歌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渗透。但是,知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却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老师不懂诗歌,可能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有些老师不屑于诗歌,贫于学习,缺乏深度阅读,对于文艺学、美学、修辞学的基本常识不甚了了,面对综合性强的诗歌艺术,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在农村中学里,有相当一部分的低学历教师是“中师”出身,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知识底子薄;而高学历的教师虽然学科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受到以往师范院校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制约,再加上对终身学习和诗歌课程学习的认识不足,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难以适应语文学科中诗歌教学的需要。作为诗歌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拥有较为丰富的诗歌知识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充电。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否则是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的;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得有各种各样的新鲜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诗歌极为复杂的教学要求。

2、整合能力缺乏。

在诗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丰富的诗歌知识展现出来,让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自身生活阅历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但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班级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只习惯于按教材设定的内容进行知识性教学,对诗歌这门自主开发的课程及新型的教学形式颇感不适,限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无法跳出原有的教学模式,更无法设计相关科学合理的情景问题,对诗歌情感主题与学生之间无法架起沟通的桥梁,无法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正是由于教师的整合能力不强,导致所实施的诗歌教学要么教师一厢情愿,教学内容偏难,超出学生现有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要么讲解过于浅显,学生凭自身的诗歌知识和生活阅历,又无法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也就对诗歌教学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如此诗歌教学也就难以得到顺利有效地推广。

3、方法指导不足。

在办公室里,常常听到语文老师说:“诗歌我不懂,教不来;反正是瞎教;再说,诗歌是什么东西。”对此,我总是无语,看来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确实有待提高,毕竟老师对诗歌的排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诗歌的态度。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其实真正的诗歌教学是贴着语言心脉的爬行,需要默读,需要吟诵,需要心无杂念地品味。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段有关诗歌教学的实录文字: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教者入诗,入境,以至意境两忘,诗我一体。这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诗歌教学对于学生的艺术熏染经久弥深,毕生不忘。王国维说过,诗歌意味溢于言表者浅,不仅对创作而言,对于教学亦是如此,诗歌是心尖上行动着的思维,无声,却叩击着我们的灵魂。在进行有限的诗歌写作教学时,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把分行与否,押韵与否,当成诗歌质地界定的唯一标准,而不能扣准诗歌的本质在于情与美这一基准,在教学中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出现了“越厨代庖”或“照瓢画壶”等多种不良现象,导致课程教学无的放矢,效果不明。其实,我以为中学诗歌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是否给孩子们传授了多少诗歌作品,而在于是否真正激发了孩子们的“诗性”,孩子们是否“诗意”的享受了人间的每一天。

四、诗歌教学学生兴趣不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材做了很大调整,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材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古代诗歌朗读和欣赏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的诗歌教学,并没有真正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任务,不求甚解。 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诗歌。这就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停留在背诵和默写上,不能真正去欣赏、感悟。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基本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另外,由于诗歌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歌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如今,开展诗歌教学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全面推广这门课程势在必行。农村中学唯有建构起完美的诗歌教学平台,积极营造诗歌文化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主动的、自由的诗意空间。如此,农村中学诗歌教学的发展才能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2010年省五四杯三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