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课题论文
中学古诗教学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实践
发布时间:2009-02-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刘晓芬

中学古诗教学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实践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  刘晓芬

诗歌,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先人留给后世极为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指出:诗歌艺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对于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继承前人文化传统,促进情感的丰富性和理解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走进他人的世界并有效地进行合作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早在五四新文化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的著名教育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且具体地提出了美育的蓝图。诗歌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对诗歌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知识的传播,美育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2]。古诗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涵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

一、感知形象美

在审美接受中,审美直觉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显著、最基本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诗歌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因而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学生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教师就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其明丽壮阔,气势磅礴,深深地感染了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山青水绿的江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以其优美的语言,描画出江南旖旎如画的风光,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思,杨柳依依,鲜花烂漫,曲径通幽,怎不令人神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将不同作家同题和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或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集中而比较阅读,让学生全面吸收诗词的营养。对于诗词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风格迥异,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诗人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描绘出大千世界绮丽的景色。学生通过鉴赏、比较,兼收并蓄,全身心地发现美并受到熏陶。[3]

二、品位语言美

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4]可见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诗的语言最精练,往往相差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句诗,甚至会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性,因此,古代诗词的词语可谓字字珠玑,其中无数富有表现力,新鲜活泼的词语,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世界。这样精美的诗作是语言教学的精美范例。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积累,从而逐渐提高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恢弘。一个“坼”字把洞庭湖像把吴楚东南隔开的浩瀚表露无疑,“浮”字描绘出天地日月象在湖面上荡漾漂浮,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无怪乎《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以具有动态进程的和充满动感的与花色相配,使人浮想联翩,似乎湖面镜台将有浓妆艳抹的西子再现。诗人不说行者的眼睛因姹紫嫣红的花色目眩,而说花儿似乎故意有迷惑人的情意;同样,不说马蹄没于西子湖畔那绿毯子般的嫩草中,而说嫩绿的浅草似乎故意掩藏起马蹄。如此赋予色彩以生命,将色彩与动感巧妙结合,给西湖春意更增无限情趣。

古诗词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正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5]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的作用,让学生徜徉在诗人创设的氛围中,感知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结合古诗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凭借什么?就是其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来自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必须基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古典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诗,激发民族自豪之情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河山之美,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二、直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有“诗言志”的说法,历代士子演绎了许多悲愿行道的崇高壮美的诗词名作,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上乘之作,抒发了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诵千古的名句中反映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靖康耻,犹为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岳飞高尚的人生观和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远大抱负,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不仅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更在后来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等诗句也反映了一种忧国忧民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又使人由衷的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底自然而然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林则徐被遣送新疆伊梨,由西安起程留别家人的诗里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的开头两句说自己能力低微,筋疲力尽,以自己衰弱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难胜任大任,三、四句笔锋一转,假如有利于国家,我可以付以生死,不会因为有祸、有福去逃避或追逐。此诗抒发了自己在流放边疆时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其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表达作者崇高的价值观,激励无数后人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的经典名句。

这些直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教学中加以适时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

古诗教学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古诗固然以抒情见长,重在以情感人,但其艺术的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乳交融、契合无间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诵不厌的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独见机巧,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诗篇。这些诗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着“理趣”,闪耀着真理与智慧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这就是诗中的哲理美。

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一开始运用夸张把自己置身于千寻塔的最高层,还引用传说突出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为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旷达胸襟作了铺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像这类“诗中有理”的名诗佳句,在古诗里的数量是十分可观的。诸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时序交替的景物描写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告诉人们时光易失,人生易老,莫要虚度光阴。(苏轼:《浣溪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是永恒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杏花的生机勃勃,顽强地“出墙来”的精神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叶绍翁:《游园不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告诉人们只要敢于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有所作为。(杜甫:《望岳》)等等。这些蕴含哲理的妙语佳句,往往借助鲜明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意念,它是人类生活经验提炼的结晶,放射着自然辩证法的光茫,具有丰富的美感作用。教学这类古诗,对于诗中的哲理不宜生硬灌输,而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艺术形象,借助形象领悟自然的规律,人生的真谛,获得奋进的力量,唤起对“美”的追求。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其中那些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更是璀璨奇目的明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利用诗词警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既有利于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又有利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确实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也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193012月。

[2][]赫泊特里德《寓教育于艺术》。

[3]徐胜龙:《中学古诗词的美育价值》,中教网。

[4]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5]·白居易:《与元九书》。

 

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