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诗教一得
感知诗歌形象美
发布时间:2009-12-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沈爱国

感知诗歌形象美

沈爱国

古诗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涵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

在审美接受中,审美直觉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显著、最基本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诗歌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因而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学生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教师就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其明丽壮阔,气势磅礴,深深地感染了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山青水绿的江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以其优美的语言,描画出江南旖旎如画的风光,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思,杨柳依依,鲜花烂漫,曲径通幽,怎不令人神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将不同作家同题和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或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集中而比较阅读,让学生全面吸收诗词的营养。对于诗词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风格迥异,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诗人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描绘出大千世界绮丽的景色。学生通过鉴赏、比较,兼收并蓄,全身心地发现美并受到熏陶。古诗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涵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