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诗教一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9-12-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袁伟明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教学反思   袁伟明

在本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由于对古诗比较难以把握其大意,从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此我从律诗的角度,指出诗歌四联,分别让学生加以单独理解,然后加以综合,学生对分解以后的理解负担就相应减少了,最后教师解读并赏析。诗人首联点题、概写登楼总体印象:江城,临江之城,即宣城;,指宣城南面的陵阳山,谢朓北楼建于其上,交代地点;,傍晚、黄昏,点明时间;晴空,晴明无云的天空,交代天气。在黄昏时登上陵阳山上的北楼,望见晴空下的宣城就像一幅画。诗人将两句倒装而出,突如其来的江城如画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印象鲜明,总领全篇之景。这幅究竟有多美?令人充满联想和期待。
   
颔联描写所望远景: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合流、环绕;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座建于隋朝的古桥:凤凰桥,济川桥。登楼远眺,只见溪水似镜,双桥如虹。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澄澈平静,双桥的姿态优美。两个动词,使面充满了动感,静中有动,美意无限。
   
颈联描写所望近景:人烟,江边人家晚炊飘出的炊烟;橘柚,橘树、柚树,树色深碧,终年不凋;秋色,秋景、秋气,这里应该是指秋天的暮霭。这两句是互文,意思是在炊烟暮霭的笼罩下,橘柚梧桐这些树木更显得颜色深浓了。,既是使动用法,突出树木此时特有的色彩,更是诗人观景之时内心独特的感受。景中藏情,树木犹寒老,人呢?岁月无情的沧桑感慨油然而生,凄清迟暮的人生秋意不言自明。
   
尾联以问作结、抒所望感慨:谁念,谁知道、谁想到;临风,对着萧瑟的秋风;怀,怀想、想起;谢公,谢朓。登上谢朓当年修建的北楼而想起他,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诗人会生出谁念感慨呢?原来,李白对谢朓特别推崇,曾写过不少怀念他的诗,最著名的是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谢朓字玄晖,是南齐著名的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因他有意泄漏了始安王萧遥光欲谋废东昏侯自立的阴谋,为萧遥光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可见,李白景仰谢朓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他的诗才,更因为他与自己相似的遭遇。英才每被时人妒的愤慨、举世无人语的寂寞、与古贤同调同流的安慰,全在谁念中矣!看似自然平淡,实则意蕴深远。
   
通过这样教学设计后,发现无形之中减轻了理解诗歌大意的负担,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些帮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