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体会、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理解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生简介作者
二 、理解诗意
1、【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公元九世纪上半叶,因政见、利益不同等原因,唐朝曾出现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李商隐最初受到牛党中人令狐楚的赏识,后来入李党中人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儿,遂陷入党争,受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当权,李商隐更觉朝政日非,仕途黯淡,生活也较为窘迫。宣宗大中元年(847),郑亚遭贬赴桂州(今桂林)任职,聘李商隐作幕僚。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初到桂林时所作。它描写了当地初夏晚晴的景象,展现出清净而富于生机的画面,委婉地反映出诗人愉悦欣慰的心境,在其诗作中较为少见。
3、【赏析】
诗人在桂林的寓所,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一天傍晚,他登楼四望,明媚的春天已经过去,但他并无伤春之意,去便去罢,这初夏正清和怡人。大概因为初来乍到,南方的山水、气候、风物,给了他新鲜明净的感觉。一个“清”字,传达出的信息是很多的,让人感到有清风掠过,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清丽的山水,享受清静的时光。此时,诗人也自是身心清爽。“夹城”,原指京师宫苑在主城外修筑的副城,但这里显然不是;可能是指瓮城,在大城门外,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
雨后夕照辉映,仿佛老天有意怜惜那生长在幽暗处的小草,让它沐浴阳光,而人们也更珍重这傍晚时的晴天。南方之地,夏季多雨,人为久雨所苦时,自然盼望天晴。诗人登楼临览的这个傍晚,云收雨散,太阳出来了,被雨滋润过的万物焕然一新,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对“天意怜幽草”一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指晴,意思是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另一种认为指雨,意思是与人世间对晴天的喜爱不同,多雨的天气却是上天对小草的恩赐。前一种理解是意义的顺承,而后一种则是意义的逆接。
晚晴虽然美丽,却很短暂,人们常在赞赏留恋的同时,对它的匆匆流逝感到惋惜与惆怅。但诗人并不像后来的《乐游原》那样发出沉重的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时,在诗人眼里,上天是有情的,人是有情的,世界是美好的,而这一切,皆是因诗人对生活充满了感情和热爱。他是以欣赏的眼光来看世界。上天连不为人注意的小草都怜惜有加,那么像自己一样的才志之士,朝廷又怎么会弃置不用呢?这两句暗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相信自己必将有用于世的信心。这也正是对自屈原以来“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
4、朗诵
三、思考与探究
1、 体会本诗所写景物的特点。
2、 理解作者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