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关雎
发布时间:2010-09-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刘晓芬 陆燕

关雎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朗诵诗歌

2、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3、大致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二、过程

1、介绍诗经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

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 雅诗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 颂诗

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四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五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价值。

 

2、学生试着诵读诗歌,检查朗诵情况

3、对照注释,大致理解诗歌内容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用于兴之一的,既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等动词,窈窕参差 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4、诵读

5、交流感受

6、教师讲解。

【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所谓,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具体可以参照校本书上的注释及赏析

7、背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