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9-12-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高叶红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关于离别的诗句。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四、听录音并正音

五、学生齐声朗读

六、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七、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八、当堂背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