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满江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9-12-0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伍玉娟

《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

二、新授

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展示图片)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抒怀。1142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由此可见,岳飞不仅是武将,文采也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品读欣赏一下他的《满江红》。

2、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一下词的知识(词牌名,题目等)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你的第一感觉怎样?

(上阕稍慢,下阕稍快。或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 

初步归纳:《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4)齐声吟诵

思考: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3、学习上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2)朗读赏析

A、请学生齐读

B、指名学生朗读,说说每句应该重读的地方,为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潇潇雨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提问1:为什么愤怒?(用原文回答)

明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提问2: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风景自是宜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楼远眺,自有一番郁结在心头。

B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分析:重读,因为是动词以及长啸”“激烈,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要读得相对来说缓一点。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分析:重读:尘与土”“云和月”“八千。请学生看一下注释,理解什么意思。

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又体现了任重道远、不可懈怠的自励之意。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引:虚怀若谷,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补充小故事二、九。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劝诫人要惜时。

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借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提问: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呢?

明确: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引: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

(以上每句分析完,都指导学生再齐声朗读,再个别读,或者师范读,以达到更好的朗读

训练的效果。下阙同。)

3)小结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4)配乐齐读,让学生尝试背诵

4、学习下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

3)朗读赏析

下阕写了三层意思: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请找出相对应的诗句朗读分析

A 请学生齐读

B 请学生逐句说说朗读体验

C 指导朗诵:这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语速稍快,要把急切的期望读出来。

(以下同)

D、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 重读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情感强烈。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转入第二层: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分析:重读,要读出自豪感和豪壮的气势;踏破读出必胜的信念。后两句要把恨、乐观读出来。

提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指导朗诵: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

C、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第三层: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指导朗诵:要读出必胜的信心,高亢的语调。

分析:重读:”“朝天阙,学生可能读不好,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读)。收拾,平时我们用在哪儿?桌子,对,这里像收桌子一样,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4)小结

下阙节奏稍快有变动,其情感更为高亢激越,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从艺术上看,本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

3、师范读

4、让我们用这四个字结束今天的课。一起高呼:还我河山

(《精忠报国》音乐响起)

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