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江村》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9-11-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牟桃娟

《江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学过的咏怀诗。

二、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下辖的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长居于长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三、诗歌赏析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四、艺术特色分析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字、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水中鸥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字,两字,当句自对;”“”“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字、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五、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