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将进酒  教案
发布时间:2009-05-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沈爱国

将进酒  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作业: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3. 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