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体会温庭筠词的意境之优美,情感之真切。
3、掌握诗词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说到词人,大家可能最先会想到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这几个人,很少有想到温庭筠的吧?然而,他在词史上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可说是词坛上的一位开山大师,他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庭筠 (812?-866)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约48岁被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喜纵酒放浪,一生不受羁束,喜讥刺权贵,因此不为时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七言乐府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景,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的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犹存。代表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差,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更漏子》这首词,这首词有些特别之处,我们学习的重点是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其情之真意之切,掌握其巧妙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同学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都已经不再是中学生,而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我没有必要再像中学时那样一字一句的注音,解释意思。我们要做的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乃至于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当然,为帮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我会抽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句加以分析。
更漏子是词牌名,就是由温庭筠所创造的,有点类似于欧洲的《小夜曲》,专门是写夜情的。温庭筠总共写了6首更漏子,这首便是写得最好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词,我们先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2、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赏析
前三句(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大家注意这个“偏”字啊。这个字用得很好,大家说它好在哪里呢?有的人认为“偏”意为“正”,就是“正照着……”的意思。然而,我觉得应该是“偏偏”的意思。玉炉里散发处的火光,红蜡发处微弱的光正照着画堂秋思?我认为是偏偏照着画堂秋思。“偏偏”更有本应该怎样,然而实际上又怎样的意味。有种遗憾,有种哀怨,有种惋惜。仿若眼前有一如花女子空守独房,一声声叹息,一滴滴眼泪。光亮,本应该照在她与她夫君幸福的脸上,然而如今,只照得秋思。所以呢,这个“偏”,便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
后三句(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大家注意“薄”字和“残”字,这便是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针脚很是细密,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看啊,薄——视觉,残——视觉,长——知觉,寒——触觉,它就是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
眉翠薄,弯弯的柳叶眉已经暗淡了,此处的妆都淡了,更突出她等待时间之长,之焦急。今天,她的美丽是给谁看的?不是给来客宾客所看,而是给自己心爱的人所看。然而他不在,这妆化的还有意思吗?即使淡了,也没有补了。鬓云残,古代女子的发迹称为鬓云,形容一个女子头发的好看。然而“鬓云”后却跟了个“残”字,那就非常可怜了。残,此处意为乱。发型是做给心爱的男人看的,如今发型乱了,却并不梳理,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孤独,孤独到头发乱了都懒得去整理。毕竟,整理过后,谁来看呢?夜长衾枕寒,夜漫漫路长长,整个晚上都等不到夫婿的归来。衾,是被子。被子枕头都是凉的,可见,丈夫未归,该女子也未睡。她在等他。这一阙是着重写室内的环境来突出女子内心活动。她焦急,她顾虑,她等待。然而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思念,是可想而知的。她等了多久呢?因此有了下半阙 。
我们看到,这一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总的来说便是写“秋思”。下面我们来看下阕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
“梧桐树,三更雨”涉及一个经典的诗词意象——梧桐夜雨。比如“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对秋天很敏感,它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而梧桐加上夜雨,更是突出了一种凄凉,惆怅,伤感的意味。这里就紧扣着上阕的“秋思”。
下一句“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
而末三句,“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还有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
大家注意“叶叶”“声声”的叠用,这样叠用有什么好处呢?(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还有这个“空”字,很耐人寻味,空阶,就是没人踏上或走过的石阶,大家等过人没有?等人的时候,是不是老想听到他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的赶来?每一听到一点动静就会很兴奋的站起来?然而失望的时候占多。这里的女主人公更是失望到天亮,就连那么一次兴奋的安慰都没有。雨,下了一夜。,她也哭了一夜。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台阶的无声,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这时候我们不禁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大家还记得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和本词极为相似,有梧桐夜雨的意象,有字的叠用等。尽管一个是写深夜,一个是写黄昏。有人说李清照这词纯粹是仿照温庭筠的这首《更漏子》。但我认为这无关紧要,同为一个敏感而优秀的词人,他们自有情通意合之处,尽管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愁”却是诗人,词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两首词都那么的脍炙人口呢?主要还是在于其写情的真切,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而梧桐夜雨这个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4、总结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 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正如
5、通过具体的赏析。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如何通过淡妆来写愁绝的了,那么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直接主题:愁情
深层主题:现实社会的没人性,没天理。古时候,一般只有抓去当兵才有这种情况。朝廷吩咐下来,要多少多少男子去当兵,那么他不去不行,人家官府更不顾你今天是结婚还是怎么了,总之,抓去够人数就行了。如果背景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个人觉得这“梧桐树,三更雨”更像是朝廷,更像是官府。没人性,没天理。在那个年代,皇帝就是天理。如果是被抓去充军了,那么还不知道是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才能回来呢!更有甚者,根本回不来了。由此,才使得温庭筠写出如此悲情入画得栩栩如生的词。每一字,每一句,每一阙,都悲得让人想落泪。
6、尝试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