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歌常识
诗歌的思想情感
发布时间:2009-05-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未知

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如2002年的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要求考生能正确把握该诗思乡怀远的感情;2003年的全国卷《过香积寺》,考生只有把握了作为“诗佛”的王维喜好隐逸静谧的性格特征,才有可能对诗中的“危和冷”两字作出正确的赏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②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反映在边塞诗的创作中,虽有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③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许多大诗人往往是多面手,其诗歌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杜甫的诗歌固然沉郁为多,常常抒写忧国忧民的慨叹,但也有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轻快明丽的诗句;李清照的词风固然多为婉约凄切之作,但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豪迈的诗句。因此在赏析的时候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④细读序言和注释。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在诗后附有注释,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① 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② 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③ 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④ 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⑤ 感时伤逝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