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歌常识
初学格律诗词写作问题
发布时间:2007-05-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风过无痕

初学格律诗词写作问题  

许多喜欢旧体诗词的同学,想写格律,或想填词,在遵循格律或在用韵方面,感到困难。也有的同学感觉格律限制了思想的发挥。对初学的同学来说,大概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熟悉平仄;不懂音韵;不熟悉格律;不会运用格律而使格律成了枷锁。
  1,旧体诗词的音韵
  旧体诗词,首先要押韵。因此写首先要熟悉音韵。因为旧体诗词的格律,是由字的平仄组成的,弄不清字的平仄,就无法谈格律。在清代以前的人写诗,填词都要依照诗韵词韵,并有书作为依据。但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书,可以说已经过时了。我说的过时,是说已经偏离了现代的语言。这些书里的字的读音,已经和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了。而过去这样的书,是由官方主持修订的。现在,没有了科举,没有必要修订了。对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音韵和平仄的依据,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汉语拼音。而所谓的韵书,就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字典,这就是所谓的新韵。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当然,有许多同学已经熟悉和喜欢用平水韵,他们就依然用平水韵。新学的同学喜欢用平水韵的,当然也会由他们自便。现在提倡使用新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押韵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关于填词,现在主张除入声字仍依照词韵外,其他字都使用新韵。因为按照今天普通话的发音来看,词韵已经有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词韵的第十三部没有单列的必要,如按今音,针、砧、今、金等都和第六部的字韵母完全相同。侵部单列是古时人的发音和现在不同而形成的。在现在词韵的第十三部完全应该并如第六部。这两部合并之后,基本上就和今韵相同了。
  但入声在词里面,有特殊的意义,有些词牌,不使用入声字押韵, 就失去原来的韵味。如忆秦娥就用入声为宜。因此,我建议填词时,对有特殊要求的词牌,仍用原词韵里的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的入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2,关于平仄的问题
  如果读音时,四声读准了,分清平仄就很容易。 而分不清平仄,主要就是四声读不准。
  在读准四声的前提下,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就是上声,第四声就是去声。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入声已并如其他的声部。如白是平声,国是平声,而在诗词韵书中,都为入声。
  四声分清了,读一、二声的字都是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如果说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小词典来分清四声,也就分清了平仄。

写格律诗词,就是要讲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写格律诗,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要求严格,第一、三、五字可灵活。但在要求严格的时候,还要求不可犯孤平三平”“三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王力先生写的诗词格律的书中,写的很简明,一读就明白了。我在此无须赘述了。
  填词时,在词的格律中,也有可平可仄的字,一般用+号表示,其他标明平仄的字不可改变。

3,旧体诗词的写作
  诗词优劣在于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什么诗词。格律诗词,当然有它的韵律美,但那只是为诗词作者提供的一个特有舞台。诗词作者写出的诗词,格律再严谨,没有意境就没人喜欢,甚至可以说算不得什么诗词。但写格律诗词,就要讲求格律,随意写而不遵循格律就不叫格律诗词,或者不是好的格律诗词。写格律诗词的人,他们不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反而他们善于运用格律,来增强诗词的特殊的美。关键在于掌握格律和善于运用格律。
  无论是自由体的现代新诗,还是格律诗词,都要有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诗。
  什么是意境,这就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了。描写风景也好,抒发感情也好,表达意见也好,都可以写出好的意境。意境是比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诗言志,看如何理解。如果把一定要和政治思想联系的话,我不赞成。如果说诗要立意,是必要的。但所立的意是什么,只要感人就可以了。这是诗人的自由。
  写诗填词,和书法绘画是相通的。在写之前必须有个腹稿,就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先想好要写什么,总体的立意是什么,如何去表现。比如在确立主题后,要决定写长的,还是短的;再考虑选什么调式。

写诗填词,总得让读者知道写的是什么。就要有个总体的思路。然后,诗词也要有起、承、转、合。对这方面的问题是诗人自己的发挥,无法细说。

首先看唐朝的高适的送别绝句: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诗写得太精彩了。诗的主题十分清楚,是送行。前两句是写送行是的景色:漫天的黄云,纷纷的大雪,飒飒的北风,在严寒中的飞雁。在这样凄凉的景色下,作者在送朋友离去。仅有这两句并非惊人之笔。 但第三句一转,就开始打动读者,结句使读者为之一惊。这两句,将这首诗,上升为惊人的杰作!这诗,绝非一般的诗人能写得出来的。此诗的精彩,全在一转、一合。我们从此诗可以学到如何铺垫,而有如何转和合。
  在写绝句时,关键几乎都是一转一合。这是写好诗的难点。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诗的前两句似乎平常,而巧妙地一转,又巧妙地一合,就成了千古绝唱。如果没有这一转一合的巧妙,前两句一般人也不难写出;而有了这一转一合,就非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了。
  填词也是如此,我们也举个例子,如苏轼的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这词的主题也是送行。前半阕写送行的情景,用塔来影射送行,但如果没有下半阕的转和收,就仅仅描写了风景。这没有什么情趣了。下半阕写的是送行归后的挂念和悲伤,是抒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点睛之笔,把感情发泄出来,使读者感动。
  当然,才华是学不到的,这只能靠诗人自己去发挥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