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诗教一得
学科融合开辟诗歌教学新路径 牟桃娟
发布时间:2025-04-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研读古典诗词,既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又能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还能陶冶自己的心性,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在学科整合的视角下,可以为诗歌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诗歌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一、渗透历史,理解诗词情感,培养迁移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即迁移力”。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历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技能和态度,从历史的角度和视野,对事物进行再一次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辞赋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用历史的观点来指导学生对文本的现实意义的认识自古至今,文学与历史是互相作用、互相作用的。诗歌、歌赋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要素,既打上了历史的印,又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将语文与历史相结合,可以帮助老师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诗歌的历史内涵,丰富诗歌教学的形式,深化并提升初中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其与《木兰诗》发生的年代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木兰诗》中的描写,并将这些描写融入到诗中去,通过对这些描写的描写,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史实的目光来与这首诗进行深度的沟通,从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趋向和历史意蕴,从而更好地了解融入到这首诗中的知识形式。将诗词教学与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欣赏、评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

以历史为线索,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对诗词的字词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让学生去机械地去背诵,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学习效果。若能将有关的史实与诗词内容相结合,则可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诗词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历史的经典故事、名人逸事等进行生动的讲解,通过情景式的发问,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而且还可以使课堂更有效率。比如,在杜牧的《赤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乔岳阳的墓碑,以及赤壁一战的电影,来给学生们解释小乔与周瑜、曹操的关系,这样,就能从课文中发掘出更多的历史信息,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也能让课文变得更加有趣。

二、以音乐为纽带,培养同学们的同理心

文学和音乐,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部编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都反映出了文学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有些文本自己也曾是一部乐曲,比如《诗经》、《乐府诗》。语文与音乐,在课型、能力培养上,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培养上,也是异曲同工。与音乐作品相结合,对培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共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音乐的衬托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与文章有更好的共情,语文老师会在教学中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介绍,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这时,把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情境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创作时的情绪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自然的美与希望的喜悦,从而了解作者对未来的憧憬,从而被作者的乐观与乐观所感染。在课堂上,可以播放《汉宫秋月》从而使学生对那些以景抒情,反映作者心灵的名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音乐为背景,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无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家,都擅长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文字描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在文字中体味人物、事物、景物的形象,进而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将音乐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为中心,选取相类似体裁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响、演唱等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体会。例如,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妙而又奇妙的景象,描绘了一个牛郎和织女在天堂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场景描述,寄托了作家追求美好,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这时,老师开始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通过鸟儿的鸣叫,小河的潺潺流淌,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和谐、简单、充满生机的向往。文学作品以形喻情,而音乐则以声使情绪更加生动生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融合美术,提高美术鉴赏力,培育想像力

将语文与艺术相结合,是新一轮课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一次对新课改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实践。艺术与语文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艺术的优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帮助初中生增强思维灵活性,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简练、传神的绘画语言,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认知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从文本中发掘文本中的审美因子,以启发学生对文本中的审美感受,启发他们对文本中的审美情趣,达到提高他们对文本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态度,他们对艺术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对于不同形式的审美特征都有了自己的偏好和选择。在这个时候,把语言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教《游山西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配图拿出来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到这幅画与文本的联系,让他们了解并了解绘画的手法,线条的结构,从而扩大文本的内涵

运用语言材料中的审美意象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文学作品是一种以“语言”为素材,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尽管作品可以对人物、事物和情景进行栩栩如生的描绘,但这都是需要阅读者将其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是一种对优秀想象力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能够通过视觉来直接感受到,其表现形态常常更为鲜明,对外部媒体的依赖程度较低。通过艺术创作,将语文教科书中的美形象“物质化”,是用艺术手法将文学作品中的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有效方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