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歌常识
律诗的章法结构
发布时间:2024-05-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律诗的章法结构

 

律诗的章法结构一般指起承转合四联。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轻松地阐明了格律诗与起承转合的相互关系。”可见,古人认为起、承、转、合,是很要紧的。“起”定基调——写景叙事.统领全篇,“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或叙述“转”折文意——由物及人,由景及情“合”明主旨——卒章显志,凝聚情感

一、起

所谓“起”,即诗歌围绕诗题所安排的起始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头。律诗的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总写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明环境起“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承

“承”即承接起始句所做的进一步的叙述或描写。就得紧扣主题,写景、写物、写人、引典故什么的,还是都必须不离题!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既要接续起联,又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承联一般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三、转

“转”就是转折、转换,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即从另一侧面或角度对诗题做新的发挥。它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它的准备和基础就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

转也有很多形式,由景转到情,由情转到景,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或如奔腾咆哮之江河,曲曲折折向东奔流;或遇千重高山之阻挡,重重迭迭顺势起伏。

所以诗的“转”非常重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是发挥诗人的魅力空间。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四)合

“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就是诗之收尾了。所以合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最后又切回到诗题以为收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匠心所在。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

结有多种,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不管前面如何铺陈开拓,若是此处收的不拢,合的不妙,全诗便离散凌乱,颓败不堪。合为诗人的题义、题意的珍贵显露,是让读者深思,让读者同乐,还是让读者共悲。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妙在巧出,尽在此处。

简单的概括一下:

起,指的是首联,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颔联,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有提升。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

首联——一般交代要素,描写环境,或总写,或点原因。

颔联——承接上联,具体写景物或事件,要求对仗工整。

颈联——继续承接上文,从不同角度具体写,从景物与人,植物与动物,声与色,静与动,也要求对仗工整。

尾联——呼应首联,总结全诗,或点明主旨或揭示情感。

 

但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文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事业。文学作品没有现成的固定作法,却有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律。知道了“文无定法”,我们的创造力就不为某种条条框框所束缚。懂得了“有章可循”,我们就可以根据文学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全身心地去发现,去创新。那么对于我们律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既要有章法可循,又不能拘泥其中。所以起承转合具体到每一首律诗中,情况又有所不同,有时起、承、转、合较难判断。

例如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起联说寻访武侯祠远见“柏森森”的外景;次联承前,写进入祠内所见近景:“映阶碧草”是视觉描写,“隔叶黄鹂”是听觉描写;第三联由景转而写人,由景入情,由现实转到历史,述诸葛亮一生的事功和精神;尾联接着抒写自己缅怀哀痛之情,绾合全篇。似此章法,还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秦韬玉《贫女》、杜荀鹤《春宫怨》等。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我们前文也说了,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