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课题论文
在乡愁诗韵里漫溯
“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省课程基地工作中期汇报
发布时间:2023-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2021年4月,学校《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项目被立项为常州市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建设项目暨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20225月,研究项目升格为江苏省课程基地研究项目。学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富有远见卓识的顶层设计和制定科学性、可行性皆备的实施方案,通过创设情境、开发课程、主体参与、影响辐射、多元评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诗教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美、体味美,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价值,进一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点亮学校办学特色。现以《在乡愁诗韵中漫溯》为题,向大家作中期评估汇报。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的“乡愁”直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被具象为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唤起人们回忆和幸福感的事物。用传统诗歌来诠释乡愁,增强师生爱乡情感,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焦溪初级中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坐落在千年古镇焦溪,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积淀,尤其是优良的诗歌创作传统至今不衰。学校有一批有志于弘扬诗歌传统、功底较为扎实的语文教师队伍,恰逢常州市启动的新教学语文学科的乡村实验,正在探索乡土资源融入语文单元教学。学校诗教经验丰富,成绩显著,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这些条件促使学校思考如何将涵育乡愁的诗教工作不断开拓出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乡愁情结

 引领学生走进镇村乡野,搜寻资料,采访长者,了解乡情,领略乡愁,进而以诗讴歌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

2.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学习进取的能力,提升学生诗词写作能力,增强人际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参与课程的开发, 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丰富课程实施方式

以诗教为纽带,将语文、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拓宽诗教范围,更新诗教手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打造生动活泼的动态课程。

 

 

三、研究内容

1.营造诗教文化环境

我们将通过校内、外多渠道宣传途径与平台的开拓,让学生时刻受到乡土诗歌的熏陶。创设宣传阵地,渲染诗歌氛围,开展互动体验活动。利用好社团以及校报、诗刊,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在厚植乡土情怀的同时实现伙伴合作、成果共享的独特体验,让校园充满成长的气息。

2.开发多元诗教课程

首先,创设序列进阶的校本课程,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物质资源和学生需求,依托各类平台,以融合、拓展与创生等方式,进行乡土诗歌教育校本化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开发。其次,创设形式丰富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城乡社区,积累素材,培养情感。第三,创设活泼领导的融合课程,让诗歌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打造新的诗教生态。

3.促进诗教辐射延伸

校园诗教不再闭门造车,发挥课程基地辐射作用,将学校诗教与周边学校、社会组织、诗词爱好者联合起来,让诗教融入社会,引领焦溪古镇诗教的发展,举起弘扬地方诗歌传统的旗帜。

4.优化诗教评价体系

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维度展开评价,对舜风诗社、社团活动、课程实施进行量化评估;确定诗社成员和普通学生不同的诗教评价要求;通过举办诗词大会、诗歌诵读比赛、创作评选、优秀个人评选等,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实施过程

(一)精心营造诗教文化环境

精选16位历代诗人的乡愁诗作,并进行解读,将其制作成宣传板张挂在师生每天午餐时的必经通道,建成了一条诗韵芬芳的“诗歌长廊”。2023年7月,学校开展原址改建工程,拆除了原来的诗歌教室。为不丢失诗教“基地”,在有限的简易过渡房中,依旧新建了诗歌专用教室,设施齐全,风貌依旧。为更好地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创设更优化的诗教氛围,学校优化设备功能,在每个班级的电子班牌中新添置了诗教专栏,展现学生在诗歌展示活动中的风姿和成果。

学校不断优化诗教软环境,开展扎实的诗教阵地建设。活跃“舜风诗社”,办好《舜风》社刊;选举改组诗社成员理事会,组建新一届刊物编辑部,让学生参与组织社内会议和刊物编写,提高诗社影响力。加强诗歌社团活动管理,各班优先挑选参加诗教培训的学生,提高诗教质量。

师生行走、生活在诗意校园,得到耳濡目染的学习感悟和成就体验。

(二)开发实施多元诗教课程

开发静态课程。结合乡土诗歌的具体内容、现有学生作品和学生发展特点,按诵读、赏析、创作三级序列,以年级分别编写乡土诗歌读本《舜溪清韵》《舜溪探微》《舜溪踏浪》。为确保诗教课程的实施,学校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每周安排一节乡土诗歌校本课,七年级重在诵读、书写,八年级重在赏析、模仿,九年级重在独立创作。

完善动态课程。以天宁区郑陆镇的诗画刊物《舜溪风采》为平台,定期邀请常州市诗词协会的领导、专家和本地诗人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精心组织城乡历史文化、新农村建设、古村风貌等系列采风活动,让学生体验多彩的乡土生活,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开展大型对外诗教展示活动,邀请社区、家长、周边学校的有关人员参与活动;师生同台,七八年级全员参与,展示诗教成果。

促进学科融合。研究乡土诗歌与学科教学的关联点,让乡土诗歌在不同学科中迁移、渗透。第一阶段在语文、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学科内尝试融合乡土诗教内容,通过开设公开课、成果展示摸索融合发展的道路,积累经验。

师生以诗教主体沉浸在丰富的课程里,获得创作的灵感,得到诗情的濡养,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机。

 

(三)激发乡土诗教辐射作用

课程基地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注重引领和辐射影响。学校开展乡土诗教工作,是常州市中小学中的排头兵,是传承家乡诗歌文化的生力军。两年来积极促进诗教向外延伸,扩大诗歌教育影响力。首先与焦溪小学建立诗教互助联盟,学校派员对小学师生进行乡土诗歌欣赏、写作辅导,两校共同开展诗歌采风活动,对摄影、诗歌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其次与焦溪古镇舜溪诗社、焦溪故事馆联合开展活动,对诗歌爱好者进行诗歌写作辅导,同时安排学生参加诗歌讲座,使诗歌教育与校外建立了广泛联系,打破诗教自娱自乐、自我封闭的状态。

加大宣传力度,以期获得更广的社会层面的支持,为学校诗教增添新动力。2023年8月6日,《常州日报》全面报道了学校诗教工作,8月15日,“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了学校诗教的经过、成就,有效扩大了学校诗教的影响力,提振了焦中师生进一步推进诗教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焦中乡土诗教,正携手志同道合者,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行。

 

(四)完善乡土诗教评价方式

细化评估。对诗教校本课程的实施作明确规定,要求有计划、有教案,对一学期教授课时进行量化;对参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的语文、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学科教师的工作计划、备课教案提出明确的乡土诗教要素的要求;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体现学科融合的过程和成绩;对诗教社团的培训辅导提出培训计划等具体要求;确定诗社成员和普通学生不同的诗教评价要求,如诗社成员每学期必须有定量诗歌作品,其他学生能熟悉、吟诵5首以上历代名家以及本地诗家的乡土诗歌作品。学校有关科室期末对有关项目进行检查评估,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平面展示。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在校园诗歌刊物《舜风》和镇文化刊物《舜溪风采》;开展以诗入画、诗心妙笔描绘焦溪古镇、新农村等活动;整理个人诗集、班级诗刊等,或将师生作品在学校橱窗、校园网诗教专栏、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展示。

立体展示。通过举办诗词大会、诗歌诵读比赛,展示诗歌素养和诗教成绩,评选诗教先进等,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四、取得成绩

学校踏实、高效推进诗教课程基地建设,对乡土诗教的认识得到加深,诗教效应不断扩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绩令人瞩目。

2022年11月,在常州市八年级传统诗词创作比赛中,学校选送的4首学生诗作,3首获得特等奖,1首获一等奖,综合成绩名列常州大市第一名。

2023年2月,成功编印舜风诗社社刊《舜风》,给学校诗教和学校特色建设增添了一个文化品牌。

2023年5月31日,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为家乡行吟歌唱”的大型诗歌教育开放展示活动。天宁区教育局、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郑陆镇相关领导专家,以及天宁区兄弟学校老师和家长们、诗歌爱好者走进校园,参与了听诗教汇报、观摩诗教展示课、参加“诗词润乡土”的诗词朗诵会和多个诗词主题班会。

2023年10月27日,顺利开展了主题为“寻乡愁乡韵 展舜溪风华”的第二届校园诗词大会。

 

五、面临问题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难与不足。

现代生活的短、平、快与传统诗歌的板、涩、繁产生矛盾;初中学生的文字功底、生活阅历有限,字斟句酌的苦吟精神欠缺,这些制约着师生的创作热情,限制诗教的进一步发展。

初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心智发展、经历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对家乡、对乡愁感受还比较淡薄,须深入研究乡土诗教如何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须研究课程之间如何有机融合。

学校面临重建,硬件设施和场域限制也给项目的后续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基于以上问题,在下一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引进诗歌教育和课程实施方面的专家,带领全体项目实验教师深入研讨,通过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和研究实践,完善优化我校诗歌教育课程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服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深入挖掘焦溪古镇本乡本土的各种资源,深入开展相应的序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的育人价值,构建有焦溪特色的乡土诗歌教学模式,让本项目的研究实施和开展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推广价值。

 

乡土诗歌,以其乡土的味道,特有的意境,深刻的内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文感受和内心体验。我们将从乡土诗歌中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下一种叫“乡愁”的情结。愿我们的诗歌教育能在乡土灿然绽放,让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在诗意的田野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