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的诗歌历史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唐朝。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刘长卿、魏璞、皮日休、陆龟蒙都到过焦溪以及周边,留下不少诗作,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开启了焦溪诗歌的先河。
一、 原野星火
焦溪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4200年前,中原部族首领虞舜率领有虞氏的一支南渡长江,曾在焦溪舜过山及其周边居住生活,施行道德教化,并留下诸多遗迹遗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追随虞舜隐居舜山躬耕,在翟家湾、吴下里一带修筑延陵邑。唐朝中期,焦溪东面的秦望山据传为秦始皇南巡驻足过,下有芦岐庵,庵内住有高僧鸟巢禅师,庵旁有无尾螺池,远近闻名。舜被尊为中华道德第一帝,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孔子齐名的季札谦和贤明,诚信礼让,成为中华民族讲诚信的道德典范,被誉为华夏诚信第一人,是常州的人文始祖。鸟巢禅师道德深广,开化乡民。
这些圣贤先哲,是焦溪宝贵的人文财富,引得历代无数诗家文人的敬仰,他们来到这里,参拜祠庙、瞻仰先贤、游览古迹,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踏访焦溪舜山舜祠,留下“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
衣”的名句,歌颂舜帝德泽华夏;白居易曾游历芦岐庵,有“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让鸟巢禅师闻名于世。唐代晚期,诗人魏璞隐居舜山北面,与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等相交唱和,传为佳话。
唐代诗人在焦溪留下的足迹和诗篇,点亮了这片原野、沃土上诗歌的星星之火,为后代诗歌的发展树起大旗,引领一代代诗人用诗的语言言志抒怀、描述生活,成为焦溪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二、长路诗兴
自古圣贤之地,诗文必盛;山水佳处,翰墨自香。焦溪的诗歌从唐朝到宋朝一直没有中断,传承到明清时,
已是厚积薄发、蔚为大观。明代著名诗人翟正臣写有高山八景组诗传世,王叔承、翟永龄都有吟咏家乡的诗歌流传。到了清代,焦溪诗风炽盛,诗歌成就斐然,诗作琳琅满目。
这期间,名家荟萃,皆有诗集名作传世。焦溪秀才承弼,建溪南草堂,诗赋会友,高朋满座;焦溪著名诗人胡大士著有诗集《逸山诗稿》,成就卓著;焦溪学者吴镛,著有《白玉诗草》等5卷,录诗500多首。这些诗稿记录了特定时空里的风土人情,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打开了一扇扇花窗,带来美的享受。
这期间,家族诗盛,族内子弟诗家辈出。焦溪在明代即成大镇,随着商贸兴盛,多个家族从大江南北迁徙而来。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传统,与江南习俗互相融合,形成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文化传承,其中诗歌传统得以延续。焦溪古镇有700多年信史,诗歌传统从未中断。2022年,焦溪故事馆、舜溪诗社成员在整理焦溪核心区域的10个家族的宗谱中,收集到族中子弟撰写或与外人酬唱的诗歌共计1000多首,各大家族无不诗家涌现,佳作缤纷。许多诗作或托物言志,或描述生活,或议论时事,品读后仿佛穿越百年时空,领略先人情思,感受家乡风物,获得满满的精神愉悦。
这期间,诗社助兴,将诗歌传统推向顶峰。在焦溪的诗词大花园里,清代的菊花诗社是一朵奇葩。同治八年(1869),焦溪人进士承越回乡创办鹤峰书院,同年发起成立菊花诗社(简称菊社),参加者有承楚香、程一斋、胡东乔、奚慎之、承祖绶等焦溪大族后生俊彦10余人。他们在焦溪鹤麓楼以菊为主题,即席拈题,当堂唱和。后生奋勇,诗兴迸发,佳作频现。承越将20余篇诗作结集成《菊社吟草》,并为此写了骈散美文《焦溪菊社小序》。《菊社吟草》刊印后,引起轰动,近至周边乡镇,远至常州、无锡,一时争相传抄。其中有些诗作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至今仍为后人推崇、揣摩、学习。菊花诗社的成立可以说是焦溪诗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是地方文化底蕴厚积薄发的结果,也为新时代诗歌的继承、弘扬作了铺垫。
三、时代薪传
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焦溪地区战乱不断,社会经济凋敝,这时期民众名不聊生,诗歌光芒暗淡。虽然也有诗人文士闲暇之余吟诗填词,但他们的诗歌毕竟像风雨中的萤火,很快淹没在如晦的时代烟云里。
改革开放后,文化的春风吹绿郑陆这片热土,诗歌如雨后幼苗,破土而出。随着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山更青,水更秀,丰衣足食的焦溪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要求。他们不再满足恪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要用宽裕的时间和舒畅的心情来摸书本子和笔杆子,要用诗歌来表达当今生活的赐予,讴歌时代的文明,畅想田园的明天。
1985年,焦溪地区诗歌爱好者徐元本、奚徳椿、刘懿德、蒋一梅等人在陈文广组织下,在石堰三山港畔创建湖山诗社,聚集了退休人员、干部、农民60多人。他们建章立制,以诗会友。1986年,其内部刊物《湖山诗刊》出版,《常州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刊登和播发了诗社的消息,1994年,湖山诗社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001年7月,在焦溪文化站主导下,潘文瑞等诗词爱好者,扛起传承诗词传统的旗帜,在焦溪编印诗书画刊物《舜溪风采》,以诗歌传播为主,将周边乡镇一大批诗词爱好者团结在一起。20多年来,《舜溪风采》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地,至今已刊印78期,刊登焦溪诗歌爱好者诗作约3000首,刊印《舜溪风采》10周年选编集、《舜溪诗风》等诗作集,影响深远。《舜溪风采》及其诗歌爱好者群体,三次被评为常州市、天宁区特色文化团队,为新时代焦溪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2017年5月,为了扩大郑陆镇诗歌爱好者队伍,推进诗歌创作,在郑陆镇文化站、文联主导下,郑陆地区诗歌爱好者成立了郑陆诗词协会,将郑陆、东青、三河口、焦溪四地的诗歌爱好者召集起来,做强诗歌这一地方特色。期间改版《舜溪风采》,使它成为诗歌建设的固有阵地;开展两届“查家杯”诗词大赛;与涵乐山庄开展合作共建。至今,郑陆诗词协会成员潘文瑞、陈武清、陆金林3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成员出版或即将出版个人诗集5部,诗歌在郑陆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为焦溪文化建设、为古镇申遗增光添彩。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诗文素养要从学校抓起。从2003年起,焦溪初级中学将传承诗歌传统文化确立为教育特色,建立舜风诗社,营造诗歌教育氛围,扎实推进诗歌教育,开发了《舜溪诗香》《舜溪清韵》《舜溪探微》等诗教校本教材。通过扎实的培训讲座,提高师生的诗歌写作水平;开展采风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历次参加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生诗词大赛,成绩突出,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诗教课题成为常州市学校前瞻性项目,升格为江苏省课程基地。
焦溪的诗歌教育后继有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