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诗教一得
将诗歌创作引入课堂 (牟桃娟)
发布时间:2023-05-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近年很流行的一句话,虽然简单且通俗,却也点出了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内涵和特殊地位。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诗歌鉴赏更是占据极其重要的篇幅和内容。但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在初中的诗歌教学很多过于追求鉴赏技巧和分数,往往忽视了诗歌本身,以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山水田园诗的赏析应该突破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要把“诗和远方”还给学生,促使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基层学校中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很难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由于中考制度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忽视中考对学生的影响。就现阶段的中考语文的形式而言,仅仅依靠一张试卷是无法完美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而试卷的篇幅限制也导致了中考语文产生了所谓的“题型”以及“侧重点”。对于我国近些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进行查看不难发现,诗歌在中考试卷中的占比大约为15%,并且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默写以及对句意的理解上。这就使得在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中语文诗歌教学时间远远低于其余内容。同时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中诗歌的考查形式,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该领域能力的培养也多半流于表面,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能够做到将这些诗句和赏析记住就算是完成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了。

散文《至少我还有过电影》,细腻刻画了那段农村看电影的文化生活:看片子的那份欣喜,搬凳子的那份忙碌,占位子的那种迫切,喊儿子时的那种焦急,再次唤起了留存在我们记忆深处那种简朴而又温馨的农村生活。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儿,除了上学和看电影之外,也没有别的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便成了少男少女们最幸福的赏赐。为了去看电影,也演绎过一出又一出的生活插曲。如今,作者心中的那块露天电影场已是荒草萋萋,逝去的农村味道,只有到记忆和文字里去回味。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诗歌感知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

近些年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而要想实现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诗歌感知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作品,但是在小学阶段,他们接触到的诗歌往往内容比较浅显,内涵也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就要善于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要站在学生进行教育感知能力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对于诗歌教学中的关键能力培养,其核心教学手段就是分层培养,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莫好高骛远,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衡量。

以《登幽州台歌》为例,这篇诗歌中的千古名句对于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受教育者来说未免有些深奥,即使是在教师的系统性讲解下,大部分学生也很难触及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但是文学的特性在于很多时候文字是一种长期的养分,它只是默默地潜伏在人们的生命中,可能在刚接触这段诗句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很可能在某天经历过某件事情后,学生会对这句诗产生深刻的共鸣。基于文学作品的此类特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速度进行有层次的教学。对于那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的学生,教师要给其提供进一步引导。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受教育来说,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独怆然而涕下”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保护这种敏感心灵的基础上发掘其的文字创造能力,这类感性的情绪如果能应用在文字创作中,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文章的可读性。这部分学生在记忆以及理解诗歌内容上并不费力,因此,教师在更为严格的诗歌教学中可以先让这些学生阐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感受以及看法,以及为什么自己能够和其中的某句话产生共鸣。

又如,《我们那些远去的先人》中,祖母、祖父等先人的质朴与贫穷、狠心与爱心、乡俗与迷信成就了这幅农村画卷中的审美画境。《过客》《花祭》《乡狗小灰》《围屋废墟上的红蔷薇》等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农村生活的水墨画,朴实、生态、绿意、安宁,也不失深深的同情、沉思与感伤。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与文学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使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不仅能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要尝试着让学生对诗歌中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有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古人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认识,站在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下,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正如语文关键能力所表述的那样,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文学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学知识。乡土文学的素材源于烟火生活,涉及人类生存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高。再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提炼和加工,用老百姓熟知、明白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技巧方式呈现出来,语言自然活泼、人物生动形象、故事幽默风趣,朴素中包含着睿智,平实中渗透着不凡。

文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对于初中诗歌教学而言,古诗词的教学占比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诗歌教学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一定的普及。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北宋王安石变法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并非重点,而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出于讲解《登飞来峰》等诗歌的需求,必然会对这方面内容进行补足。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在介绍王安石时都会以“囚首丧面”等典故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较为简短的语言对王安石那场并不成功的“变法”进行说明。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引进乡土文学,不但增加了课堂的生活色彩,拓展了内涵的深度,还能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成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