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案
七年级诗歌校本课程读本《舜溪清韵》(下)教案20篇
发布时间:2022-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课题

校本——题舜祠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刘长(zhǎng)卿(生卒年不详),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诗人。曾任苏州长洲县尉,官终随州刺史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题舜祠

〔唐〕刘长卿

弦绝松风在,芳祠怅落晖。

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落晖:落日余辉。2、山鬼:山神。

3、垂衣:垂下衣裳安坐,而天下太平无事,这里用来赞美远古圣君仿效天地自然的法则,无为而治。 

译:山风吹过松涛阵阵,舜祠在落日余晖中沉默。

  只因为有山神护佑,舜帝功绩才能万古瞻仰。

四、合作探究

1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

2你对舜帝和焦溪的渊源了解多少?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题舜祠》是盛唐时期大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记述了其登临焦溪舜山的过程和感悟。诗歌前两句描写舜祠在松涛中隐现、在夕阳中静默的环境,后两句据此展开联想,表达对舜帝的无比崇敬,对其明德功绩的高度赞美。诵读的时候,前两句平直,后两句要有赞美的感情。

 

 

 

 

 

 

 

知人论世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访鸟巢禅师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偕好友常州刺史贾鰊慕名前往焦溪东一里许的芦岐庵寻访鸟窠禅师。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访鸟巢禅师

〔唐〕白居易

一壑松风引客过,雨花深处访维摩。

只缘灵迹看螺尾,始信高僧寄鸟窠。

白傅有情遗翰墨,青山无语绕烟萝。

千秋衣钵争谁属,落叶疏钟月几多。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壑:,山沟山谷。

2、维摩:维摩诘的省称,这里借指僧人。

3、窠:kē,鸟窝。 

4、白傅:指白居易因其曾官太保少傅。 

译:松风阵阵,细雨霏霏,我穿山越岭去拜访鸟巢禅师。只因为去看神奇的无尾螺,才真的相信有高僧寄宿在树上与鸟为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这首诗,远望青山在烟云中沉默着。千古以来一直在争夺谁是正宗,只有让时光去回答了。

四、合作探究

1、 朗读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分别应该用什么感情?

2、你了解无尾螺和鸟窠禅师的传说故事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唐天宝年间,有高僧在鹤山之下的芦岐庵蛰居,筑室于树上,栖息其中,人们就称他为鸟窠(巢)禅师。诗人微雨中登山寺拜访鸟窠禅师,既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又体现了思想的空灵。朗读的时候,首联和颔联要带着轻松和愉悦的感情,颈联和尾联要带有深沉和高远。

 

 

 

 

 

 

 

知人论世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芦洲连碧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翟正臣,明代焦溪籍著名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匪躬,号儆雍,“题高山八景”传世,描绘了舜山周边的风土人情。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芦洲连碧

〔明〕 翟正臣

猗猗猎猎乱芦洲,一片波光白荡头。

鱼鸟恋人闲取态,烟云弄影淡含愁。

花飞忽漫梁园雪,雁落俄惊碧树秋。

晚眺不堪回首处,四围山色送归舟。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 猗猗:yīyī,盛大的意思。2、白荡:古地名,芦荡湖沼,在焦溪东北。 

译:和风吹送,小洲上芦苇摇曳,一望无际的白荡里闪耀着一片波光。水中鱼儿、小洲鸟儿仿佛对人依依不舍,神态悠闲,天空烟云投下暗影,又似乎含着淡淡的忧伤。花谢花飞,仿佛飘起了故园的雪花,大雁栖落,让深秋的碧树也骚动慌张。向晚时分,遥远的湖荡尽头不见亲人回归的身影,心中惆怅,忽然,在迷蒙的山色里,亲人驾着小船回来了!顿觉喜悦安详。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应采用什么节奏,表达什么感情?

2你感受到明代家乡的田园山水风光之美了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中生动描绘了芦洲白荡环境的宁静优美,鸟飞鱼跃,花开花落,表达对家乡先民安逸祥和生活的赞美和喜爱。诵读时应表现出轻松、喜悦。  

 

 

知人论世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登秦峰之鸟巢禅寺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承弼(17511807),焦溪集镇人,字宗华,秀才,能诗善文,兼精岐黄。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秦峰之鸟巢禅寺

〔清〕承  

千仞岗头步履轻,轩眉一笑气纵横。

白云天远连江影,黄叶风多乱鸟声。

忆共登临京洛客,几回凭吊古今情。

蓉城东面蓉湖北,去马来牛百感并。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蓉湖:古芙蓉湖,环秦望山南面、西面,水面浩大。

译:我步履轻快地登上秦望山山岗上的鸟巢禅寺,扬眉吐气,顿觉心胸开阔。远眺天际,白云与长江相连;环顾身边,风中黄叶瑟瑟,鸟鸣频传。我不禁回想起与京都洛阳来的诗人一同登临禅寺的美好时光,产生了回忆往昔岁月的惆怅心情。禅寺所在之地,在蓉城东面蓉湖北面,牛马来往络绎不绝,时光匆匆,让我百感交集。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应分别采用什么感情?

2你感受到家乡的田园山水风光之美了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歌前两联描写登山时意气风发,眼界开阔。后两联转入深沉,回忆与客人一同登临的时光,回顾往昔岁月,感叹时光老去,感慨万分。诗人情感丰富,朗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有所区别。

 

知人论世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焦垫道中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袁绩懋(mào)(?—1858),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人,祖籍阳湖(今江苏常州),字厚庵,学者,著有《味梅斋诗草》 等。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焦垫道中

〔清〕袁绩懋

雨洗秋山野云净,二水中分夹明镜。

轻帆一片过鱼矶,白鹭决起空中飞。

斜阳西沉月东上,菰蒲萧瑟含风声。

江上何时靖鼓鼙,独倚疏篷指星象。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菰蒲:gū ,菰和蒲,也借指湖泽。

2、鼓鼙:gǔ  pí,借指战争。

译:一场秋雨后,烟云消散,山色清明,两条河中间分开,像夹着一块明镜。白帆片片驶过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白鹭突然腾起,在空中飞翔。夕阳落山,明月东升,和风吹送,菰蒲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何时能消弭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呢?我只能独自倚着船篷遥望星空,期待和平安宁日子的到来。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情感应该有什么不同

2你了解诗中所指的焦溪地区遭受了什么战争危害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中前两联描写经过故乡焦溪途中所见景物,色彩明快,情感愉悦;后两联色彩暗淡,感情深沉,体现诗人对家乡因战争而遭受灾害的同情,对百姓和平生活的期待。

 

 

 

 

 

 

 

知人论世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 过韩山即景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承祖绪,生卒年不详,清代焦溪集镇人,又名叙臣。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过韩山即景

〔清〕承祖绪

疏篱曲径傍山阿,茅屋年深长薜萝。

爱煞农家风景好,绿杨树下理渔蓑。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山阿:shān ē,山陵,这里指焦溪韩家山。

2、薜萝:bì luó,薜荔和女萝,喜攀缘的野生植物。

译:行走在山下由稀疏的篱笆围成的曲径上,古朴的茅屋长着茂盛的薜萝。农家风景煞是好看,尤其是农民在杨树下整理渔蓑。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应用什么情感

2你能感觉韩山下农家生活的幽静闲适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中前两句描写农家周边景物,依山傍水,曲径茅屋,安宁祥和。后两句直抒胸臆,点出最爱农家的家务劳作场面,体现了对故乡农家安居乐业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乡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徐元本(19232003),焦溪东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菊花集》。

二、整体感知二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徐元本

三间旧瓦房,前院百平方。嘉木通年绿,鲜花按季香。

往来多里彦,谈话尽家常。天地休云小,兴衰未敢忘。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里彦:lǐ yàn,乡里有才学的人。

译:三间旧瓦房前,一个百平方大的院子里,好树木长年吐绿,鲜花四季芬芳。往来的大多是乡里附近有才学的人,谈的都是家常话。虽然安居在乡下狭小的地方,但国家兴亡时刻记在心上。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应用什么情感

2你能感受到作者乡居生活的悠闲和爱国情怀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中首联介绍房屋、院子的大小,颔联描写院子里草木茂盛、鲜花吐芳,体现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颈联介绍来往人物,尾联上升为对家国兴衰的关心。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咏焦溪古镇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潘文瑞,1936年生,焦溪西潘村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舜麓诗情》 《舜山清韵》等。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咏焦溪古镇

潘文瑞

龙溪似带越千秋,多少人家水枕头。

两座峰间衔冷月,三元桥畔泊霜舟。

纵横石板通幽巷,暗淡河砖伴古楼。

峨耳山巅舒极目,阳湖胜状画中留。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峨耳山:即秦望山。

2、阳湖:清代从武进拆分出去的县,这里指家乡。

译:龙溪河像带子蜿蜒流淌了千年,河两岸多少居民临水而居、枕听波涛。古镇三面群峰环绕,山峰间月亮洒下清辉;三元桥边停泊着厚霜覆盖的小船。纵横的石板路沟通幽深的巷弄,灰色的砖头筑城古朴的楼房。站在秦望山头极目远眺,古镇的美景如诗如画,长留心中。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前后分别应用什么速度和情感

2你去过古镇吗,看到过诗中描绘的景物吗?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诗中首联描写龙溪河的古老和居民临河而居的格局,颔联描绘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颈联介绍独特的建筑风格,尾联表达对古镇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还家道中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潘文瑞,1936年生,焦溪西潘村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舜麓诗情》 《舜山清韵》等。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还家道中

潘文瑞

 

清明难得艳阳天,半日车程舜岭前。

极目梨花春带雨,一江浊水柳生烟。

风推麦浪连天碧,谁送乡音隔岸甜。

久别家山常惦念,竹篱茅舍入诗篇。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家山:指家乡。

译:清明节难得好天气,驱车半日来到舜山脚下。远看洁白的梨花沾着水珠,河水滔滔岸边杨柳雾气萦绕。风吹麦浪一片碧绿,直到天边。对岸传来甜美的乡音。离开家乡久了,心理时常惦念,忍不住将竹篱茅舍写入诗篇。

四、合作探究

1、颔联和颈联很美,喜欢的话多诵读几遍。

2你去过查家湾新农村吗?拿起笔也描绘它的美丽吧。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描述所见景物:梨花、杨柳、麦浪;听到甜美的乡音。尾联直接抒情,赞美家乡。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咏焦溪古镇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陆金林,1948年生,焦溪西河头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咏焦溪古镇

陆金林  

日月轮回尧舜天,春秋韵事越千年。

幽幽胜迹布溪畔,隐隐云烟入梦眠。

菊社分吟留曲赋,湖山雅集动诗田。

登临远眺堪怀旧,渴望匡时复昔颜。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匡时 : kuāng, 纠正;弥补挽救的时候。

译:时光飞逝,千年古镇胜事流传。龙溪河畔数个古迹隐藏,悠久的传说伴我入眠。菊花诗社留下美好文章,湖山诗社传颂着美好诗篇。登临山巅,远眺古镇,让人怀旧,渴望能保护好古镇,恢复旧时的容颜。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应表达什么情感?哪一联表达期待之情?

2你觉得焦溪古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首联总写回忆,颔联颈联描述所见景物和诗文传统的赞美。尾联直接抒情,盼望古镇早日恢复旧时面貌。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浣溪沙·咏古镇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范桂先,女,1953年生,焦溪南街人,常州诗词协会会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浣溪沙·咏古镇

范桂先

岁月沧桑识旧痕,深街老巷黯排门。精心留住子孙根。

花缀桥栏留古色,柳摇碧水饰家园。故乡情动月黄昏。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黯:àn,指阴暗阴沉。

译:古镇历经沧桑,依然留下斑驳的痕迹,依稀可辨;幽深的巷子,悠长的老街,排立着暗黄的木排门。古镇建设留下了最宝贵的传统。古色古香的石桥上点缀着野花,杨柳拂可以时光飞逝,千年古镇胜事流传。龙溪河畔数个古迹隐藏,悠久的传说伴我入眠。菊花诗社留下美好文章,湖山诗社传颂着美好诗篇。登临山巅,远眺古镇,让人怀旧,渴望能保护好古镇,恢复旧时的容颜。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应带有赞美和期待的情感,能读出来吗

2、一年四季,你觉得什么季节的古镇最美?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首联总写回忆,颔联颈联描述所见景物和诗文传统的赞美。尾联直接抒情,盼望古镇早日恢复旧时面貌。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溯朝阳庵始创焦先生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是松兴,1954年生,焦溪汤家坝人,常州诗词协会会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溯朝阳庵始创焦先生

是松兴

圣贤跸地钟灵秀,苍翠龟山绣锦图。

愤世鸿儒筑禅镇,泊乡佛法守庵庐。

龙溪秉志洗闲玉,鹤岭修心泼墨珠。

溯祭千秋豪洒客,故园垂范作楷模。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跸:, 帝王出行时的车驾。

译:钟灵毓秀的焦溪是舜帝、季札停驻过的地方,龟山苍翠,景色秀丽。愤世嫉俗的饱学之士开启古镇文明先河,笃信佛法筑庵修行。龙溪河畔、鹤山脚下坚守志向、修养身心,闲来洗玉明志、泼墨挥毫。今天追溯千年祭奠焦先生,后人应把他当做学习的楷模。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时应表达什么情感

2你听说过宋代焦先生和明代焦先生的故事吗?去了解一下。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首联总写对焦溪的评价回忆和环境,颔联叙述焦先生建镇筑庵的功绩。颈联赞其高洁的秉性。尾联直接抒情,表达学习和敬仰之情。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古民宅印象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莫林葆,1966年生,焦溪集镇人,常州诗词协会会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古民宅印象

莫林葆

四月江南烟柳长,探幽驻足古民房。

苔痕点点青砖路,日影斑斑黄石墙。

翘角向天书寂寞,雕窗对客话沧桑。

星移物换休遗旧,不必劳神扮靓妆。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靓: liàng漂亮好看

译:江南四月杨柳依依,美好季节里去观赏古镇故居老宅。漫步在苔藓点点的青砖路上,夕阳照在黄石半墙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民居屋顶飞檐翘向天空,像笔在书写着寂寞;雕窗好像张着嘴和游客述说着沧桑。时光流逝,时代发展,人们不要嫌弃古建旧居,不需要费尽心思把它们装修得崭新亮丽。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多元的,诵读时应注意区别并读出来。

2参观焦溪古镇后,尝试集中笔墨,小角度描写古镇风物。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首联总写看民居,点明时令季节。颔联颈联描写古镇特有风貌:青砖苔痕、黄石半墙、飞檐翘角、花格雕窗,尾联表达主题,点明期望。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金错刀·承越故宅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胡龙英,女,焦溪胡家村人,常州诗词协会会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金错刀·承越故宅

胡龙英

循龙溪,漫徜徉,泥苔深浅古桥旁。

当年碧锁轩窗处,风雨几欺欲断墙。

人迹远,落阴凉,飞旋黄叶舞轻狂。

残门寥落谁家院,百岁孤梅兀自芳。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字译:1、金错刀:词牌名。2、徜徉:cháng  yáng,彷徨,心神不宁。

3、兀自:wù zì ,仍旧、还是。

译:沿着龙溪河,漫步在苔痕斑斑的石板路上,站在古老的石桥旁,参观承越故居。当年一片碧绿透过高高的雕窗,如今经历风雨,成了断垣残壁。人迹罕至,树木洒下阴凉,凋零的黄叶在风中飞旋。这样门户残破的老宅是谁家的院子?只有树龄百年的梅花还在吐露芬芳。

四、合作探究

1、诵读这首诗一个不同于其他诗作,你觉得应该怀着什么节奏和感情呢?

2你对焦溪古镇老宅、故居、文物的保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3、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上阙点明故居的方位,描写了门户的破旧。下阙写院落的荒凉,盛开的老梅花烘托了凄清的景象和心情的压抑。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焦溪古村游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4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焦溪古村游

      高仲佳

十月金秋景色清,桂风伴我古村行。

石桥静卧弯弯月,暗弄幽伸步步惊。

进士厅前云旧梦,火烧案后忆刀兵。

天涯景物虽无数,常记故乡不了情。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金秋十月,焦溪老街,景色格外清幽,伴着空气中氤氲的或浓或淡的桂香,我独自走在青石板路上,静静感悟古镇的前世今生。三元桥如弯月卧波,历经风霜依旧容颜不改。弄堂幽深,抚摸着斑驳的墙面,似乎穿越回了旧时光:进士厅前,气派非凡,熙来攘往;火烧排门,焦土遍野,满目哀鸿。 如今,一切已随风而逝,淹没在历史的尘埃,故乡发展也越来越好。天下景致虽多,令人留恋,但故乡的一草一木终究最令我魂牵梦萦。

本诗获2015年常州市中学生八年级传统诗词比赛一等奖。   

四、合作探究

1本诗回忆了焦溪老街哪些独有的景致?

2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赏析一下颔联?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焦溪古民宅印象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6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焦溪古民宅印象

  胡怡霖

翘角飞檐灵动姿,青砖黛瓦古风遗。

堪称老宅绝佳处,一页花窗一页诗。

三、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来到焦溪古镇,随处可见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散发着古风遗韵,灵动之姿。老宅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花窗了,一页花窗,一身诗意。本诗获2017年常州市中学生八年级传统诗词比赛一等奖。四、合作探究

1本诗写出了焦溪古民宅的什么特点?

2请你描绘一下老宅的模样?

3、站在老宅的花窗前,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中秋夜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6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中秋夜

        宋娉婷

如水银光镜乍开,霜花香露下瑶台。

庭中独坐思千缕,明月邀来酒一杯。

三、精读细研

  中秋夜,庭院中月华如水,空明澄澈,霜花携着露水从月中款款落下,秋凉无声。我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思绪万千。月中的仙子,能否邀你共饮美酒一杯?本诗获2017年常州市中学生八年级传统诗词比赛二等奖。

四、合作探究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

2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咏月诗句吗?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观古村黄石建筑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7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古村黄石建筑

               张阳惠

取舍全凭丘壑观,石桥石板石门栏。

半墙黄石凝烟雨,古村平地起山峦。

三、精读细研

 焦溪古村的黄石建筑全凭建筑师胸中有丘壑,石桥、石板路、石门栏,各具匠心,各有特色。烟雨濛濛中,黄石半墙静默无语,一身诗意。这古村中似乎随处可见山峦啊。本诗获2018年常州市中学生八年级传统诗词比赛一等奖。  

 

四、合作探究

1“丘壑”是什么意思?

2、“古村平地起山峦中的“起”字如何理解?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雨中古镇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7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雨中古镇

           赵昕琳  

疏雨薄烟锁嫩寒,长街微湿巷中宽。

岸边槐树孤然立,墙面紫藤兀自攀。

翘角飞檐传古韵,雕梁画栋展新颜。

最怜持伞石桥上,观景又成新景观。

三、精读细研

 淡烟疏雨中,春寒仍料峭。老街的青石板路被这细雨微微润湿,老巷中人影稀少,平时狭窄的古巷似乎一下子变宽了。龙溪河岸边的街上的建筑飞檐翘角,古韵犹存。经过修整,又现画栋雕梁,重新焕发出光彩和魅力。最喜爱看那石桥上撑伞观景的行人,在楼上人看来又是入画的一景。 本诗获2018年常州市中学生八年级传统诗词比赛一等奖。     

四、合作探究

1疏雨薄烟”和“岸边槐树”分别是什么结构?(适用于七下)

2、“最怜”如何理解?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课题

校本——古村梁园

周次


授课时间


序号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课型

 

 

新授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设计目的

一、作者介绍

2018级焦溪初级中学学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古村梁园

             朱璟添

秋凉漫道少芳菲,深院临街依翠微。

蕉影阴浓青竹瘦,荷池水冷锦鳞肥。

牡丹厅里古风逸,金凤轩中雅意飞。

静美幽居观不足,斜阳照壁促人归。

三、精读细研

 舜山下,桃红柳绿,和风送暖,春燕衔泥筑巢。湖面上,微波轻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有几户人家静静卧在山中,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原来已是日落黄昏时分。本诗获2020年常州市八年级诗词大赛一等奖。

四、合作探究

1、请你赏析“卧”、“爬”二字的妙处。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描绘第一、二两句所表达的意境。

 


课后

作业

1、规范抄写这首诗。

2、背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