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根据《2021年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诗歌教育特色,推进乡土诗歌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在品读和创作乡土诗歌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体味美,让学生了解乡土人情,懂得感恩,记住乡愁,促使真善美意识的养成。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现就2021年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关于开展
余光中的乡愁,悠悠诉说着动人的乡土情结。习近平主席也曾说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这番真切而又温暖的阐释,道出了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一、已有基础
1.底蕴深厚的诗教队伍
焦溪古镇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有着优良的诗歌创作传统,诗坛名人辈出。在此氛围影响下,焦溪初中也有一批有志于弘扬诗歌传统、功底较为扎实的诗教队伍,更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是常州市舣舟诗社会员,郑陆镇诗词协会会员,长期自身磨砺,锤炼,创作,不断摸索精进如何提升诗歌教学水平的方法。
2.已有一定的诗教成绩
学校之前已将诗歌教育实践确立为课题研究目标,开展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曾三次被评为“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历年来,多位师生的诗歌作品发表或获奖。
3.结合古镇申遗大背景
2018年10月,焦溪古镇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借助这个契机,将我校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做出特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二、价值追求
1.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归属感的需要。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时至今日,依然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乡土诗歌,对于培养师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基于新时代育人思想,涵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诗歌,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乡土诗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把诗歌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目标任务
1.以乡土诗歌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记住乡愁的情感。
当代青少年学生对生养自己的故园知之甚少,情感往往较为淡漠。乡土诗歌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培养学生记住乡愁、感恩家乡、回报家乡的情愫,助力家乡申遗,让传统文化逐步融入学生当下的生活。
2.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价值。
诗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乡土诗歌教育,在已有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乡土诗歌进行解读、再创作,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丰富课程的实施方式。
优化诗歌教学课程,整合网络与地方诗词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开发乡土诗歌教育校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乡土的热情,从而丰富课程的实施方式。
4.以提升办学品位为基准,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构建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践行人本教育的重要途径。涵育乡愁的乡土诗歌教育可以构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对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四、建设内容
1.打造广泛参与的文化场域。
结合我校办学理念,乡土诗歌教育的文化浸润,打造师生广泛参与的文化场域,旨在为学生内在“认知乡愁”、“意义建构”提供一种氛围熏陶。我们将通过校内校外多渠道宣传途径与平台的开拓,让学生时刻受到乡土诗歌的熏陶感染,创作乡土诗歌作品,多方面呈现学生作品、开展互动体验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乐趣,让学生在厚植乡土情怀的同时实现伙伴合作、成果共享的独特体验,让校园充满师生成长的气息。
2.开发多元体系的诗教课程。
(1)创设序列进阶的校本课程。
学校将根据“乡土诗歌”的具体内容、物质资源和学生需求,依托各类平台,以融合、拓展与创生等方式进行乡土诗歌教育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七、八、九年级分不同序列开展乡土诗歌诵读、乡土诗歌赏析、乡土诗歌创作课程,按序列进行教学,让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接受入情、入境、入理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滋养。
(2)创设形式丰富的实践课程。
校内学校将利用好社团活动及校报、诗社刊物,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作品。校外我们将协同郑陆镇诗词协会、舣舟诗社联合活动,开展听讲座、学习培训,联动创作,加入《舜溪风采》的编辑工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创作、修改、再创作的过程中收获习得的乐趣,感受家乡风物之美,人情之美。
3.构建动态激励的评价体系。
浓厚的文化场域为学生创作乡土诗歌提供了基础条件,多元展示的课程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活性土壤,那么构建动态激励的评价体系则是学生成长,体悟乡愁的有效促进机制。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维度展开评价,如开展“诗词大会”展示表演、“诵读小达人”、“诗词明星”、“金牌创作人”“助力申遗小明星”等先进评选等,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行动路径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顶层设计,做到研究目标化
为加强对乡土诗歌教育工作的领导,我校将成立焦中乡土诗歌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工负责此项工作。为保证乡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将制定相关学习制度和培训制度,组织教师加强研修,将乡土诗歌教育活动纳入平时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乡土诗歌”的概念、“乡土诗歌”的特点、研究乡土诗歌教学的思路等,全方位、多渠道、有目标地推进诗教活动。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创设氛围,做到宣传阵地化
为了使本项目研究成为全校性的行为,走特色兴校之路,我们将结合乡土特色,营造诗意校园:每班设置“每周一诗”乡土诗歌专栏,每学期两期“乡土诗歌”黑板报及橱窗展示,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展示乡土诗歌成果等。利用林果园、躬行园、舜溪苑等校园特色区域悬挂经典的乡土诗歌名句及师生创作的乡土诗歌佳作,让学生得到浸润式的学习体验和成就体验。
(三)折得一枝春在手——开设课程,做到实施校本化
1. 开发校本读本,确定课程内容。
教师结合乡土诗歌特点,了解其与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要求,与单元内容的关系,广泛收集、整合乡土诗歌作品,在原来开发和编写的《舜溪清声》、《舜溪诗乡》校本教材之基础上,编写乡土诗歌读本,确定七到九年级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能让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滋养。
2. 安排校本课时,提供时间保障。
为了保证乡土诗歌教育的效果,每周安排一节乡土诗歌校本课,七年级重在诵读乡土诗歌,并组织默写,检查落实;八年级重在赏析乡土诗歌,开展品鉴大会,择优推送;九年级重在创作乡土诗歌,评选创作小达人。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根植乡土情结,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3. 丰富组织形式,推进课程实施。
(1)依托我校诗歌社团“舜风诗社”和焦溪古镇的诗画刊物《舜溪风采》,开展课程实施。我们将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培训讲座,开展写诗训练,评选优秀作品,刊登在《舜风》《舜溪风采》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激发学生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感受多彩乡土生活。如“乡土诗词大会”、“诗心悦动梨园春”、“葡萄园里话乡愁”“乡土诗词助申遗”等主题体验活动来丰富学生体验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增长学生的见识,也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3)学科整合,多管齐下。我们将研究乡土诗歌与学科教学的关联点,让乡土诗歌在不同学科中迁移、渗透,强化诗歌的熏陶作用。如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诗配画创作,音乐教学中乡土诗歌的配乐朗诵及情景剧桥段设计,信息技术学科中课辅导学生编辑电脑诗歌小报等。在诗意的情境中摆脱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
(四)寻芳陌上花似锦——多维评价,做到展示多元化。
1.提供平面展示平台。
如将乡土诗歌创作大赛获奖作品编入《舜风》、《舜溪风采》;开展以诗入画、诗心妙笔描绘新农村活动、大型乡土诗吟诵展示会、乡土诗歌改编情景剧展演等活动;整理个人诗集出版;班刊展示等,或将师生作品在学校橱窗、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展示。
2.搭建立体展示平台。
组织“诗词大会”竞赛展示、经典吟诵表演活动;评选“小诗人”、“诵读小达人”、“诗词明星、“金牌创作人”“助力申遗小明星”等活动,为学生搭建立体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家乡、赞家乡的美好情愫。
五、预期成果
1.编印一本刊物。完善组织管理,继续编印诗教刊物《舜风》,重点体现乡土特色;
2.完善一套教材。在原有校本教材《舜溪诗香》的基础上,更注重乡土特色,挖掘乡愁育人的功能。
3.展示一场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转向生活,举行乡土诗词风采展示活动,可与古镇申遗相结合,与古镇办联合举办相关展示活动,拓展乡土诗教育的影响力,真正展现乡土诗歌教育的人文性,美育性、实践性,涵育学生的乡土情怀。
4.梳理一项成果。围绕以乡土诗歌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多元主题活动为依托,以互联网+媒体为平台,梳理乡土诗歌教育如何向纵深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乡土诗歌,以其特有的意境,深刻的内涵,乡土的味道,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文感受和内心体验。我们将从乡土诗歌中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下一种叫“乡愁”的情结。愿我们的诗歌教育能在乡土静待花开,让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在诗意的田野上!
附件:师生诗歌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