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李玉洁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的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影像、图片等材料,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定心选取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历史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总体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本学期教学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新技术,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批改,切实落实教学常规。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关注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按新课标要求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跨学科学习。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五、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起止时间 | 教 学 内 容 | 备 注 |
1 | 9.1—9.2 | 第一课 | |
2 | 9.5—9.9 | 第二课 第三课 | |
3 | 9.12—9.16 | 第四课 | |
4 | 9.19—9.23 | 第五课 第六课 | |
5 | 9.26—9.30 | 第七课 第八课 | |
7 | 10.10—10.14 | 单元复习 第九课 | |
8 | 10.17—10.21 | 第十课 第十一课 | |
9 | 10.24—10.28 | 第十二课 单元复习 | |
10 | 10.31—11.4 | 期中复习 | |
11 | 11.7-11.11 | 期中复习考试 | |
12 | 11.14—11.18 | 期中考试及分析 第十三课 | |
13 | 11.21—11.25 |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 |
14 | 11.28—12.2 | 单元复习 第十六课 | |
15 | 12.5—12.9 |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 |
16 | 12.12--12.16 |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 |
17 | 12.19—12.23 | 第二十一课 单元复习 | |
18 | 12.26—12.30 | 梳理各单元知识 | |
19 | 12.30—1.3 | 期末复习 | |
20 | 1.3—1.6 | 期末复习 | |
21 | 1.9—1. | 期末考试 |
202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