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何尝不是一种真美
——晏几道《鹧鸪天》赏析
伍玉娟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这首词是写采莲的,可别具风貌。它不着重写莲花或采莲人的外表美,而是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和采莲人的心灵美。上阙:“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中一个“守”字,一个“游”字写采莲女为了采莲,她们已是长长地等候着莲花盛开,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那是一件多么欢快的幸事啊,使人禁不住对那种亲近自然的采莲生活也心生几许向往。湖塘里长满浮萍,她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采莲前的细微动作,无不传递着内心的欢悦。“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写采莲过程,采莲环境。句中的“云”,应是指晓云,它写的是采莲人一大早到了浦口,才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这本来是写从早到晚地采莲,写劳动的辛苦,但作者却把景色写得很幽美。用环境来进行渲染,是为了把采莲的劳动与采莲人烘托得那么优雅动人。真的是用一个“守”字来奠定了上阙采莲的美好感情基调。
下阙,写采莲人的心理活动,这是她们灵魂深处最美的表现。她们的心灵是那样的单纯、多情,她们爱惜莲花,为莲化的遭遇担忧 。当然,她们在采莲中,也从莲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好花本来就是少女美丽容颜的象征;好花易谢当然也象征着少女美好青春的易逝、好景不常。她们爱惜莲花、关注莲花,和爱惜自己的青春、关注自己的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于莲花注入更大的深情。“花不语,水空流”,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人无可奈何,花也无可奈何,那就只有“年年拚得为花愁”了。美好的事物无法保护,会给心灵蒙上阴影,带来伤感。那么,最急迫的“愁”是什么呢?“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怕万一西风骤然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陷于飘零、憔悴。这里“朱颜”,指花,也指人,表现了人心和花贴紧的感情。年年采莲,年年愁,这份情感从未麻木,这是一种怎样执着的真美啊!这一阙,着笔不多,却细腻地写出了采莲人的美好心灵而表现的却是淡淡的伤感。词在艺术上兼有民歌的清新明净和文人的隽雅含蓄,都有其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