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翟正臣“高山八景”诗中的焦溪风物(2)
莫林葆
秦望山位于江阴西南,东起月城镇,向西由鹤山延伸到焦溪村。秦望山九峰高耸,主峰三茅峰海拔189.3米,长年郁郁葱葱,与北边舜山、西南石堰山、芳茂山遥相呼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望山虽算不上高大雄伟,因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渊源而闻名遐迩。秦望山原名峨耳山,据明代《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彰显大秦国的威仪,也为更好的了解民间疾苦,游览大好河山,先后五次巡狩大秦疆域。第五次东巡吴越,走东海会稽道,越过淮河和长江至会稽(今浙江绍兴)。焦溪是这一线路上的必经之地。途中秦始皇登临峨耳山,北面遥拜舜山,远眺芙蓉湖。后人因秦始皇驻足山巅四顾有时,于是将峨耳山改名为秦履山,又名秦望山。明朝焦溪名士翟正臣有《秦望秋云》一诗颂之,诗云:
东南齿齿簇连峰,望入家家烟穴重。
石削芙蓉参碧落,云盘雕隼淡秋容。
傲情不尽高山月,胜事空传避雨松。
杖履只今成梦境,令人指点说秦封。
意译:
远望东南方群峰连绵,山下农家炊烟袅袅。
陡峭的山峰耸入云霄,老鹰秋云上空盘绕。
高山望月总让人兴致浓浓,民间盛传秦皇曾在松下避雨听涛。
拄杖踏履登临此山已成梦境,只能与人就封禅的旧事碎语闲聊。
赏析:
首联远眺,秦望山群峰连绵,山下烟村渺渺。开篇眼界开阔,如镜头扫描,将视野中的连山、村落收罗其中。
颔联凝望,秦望山如石削的荷花耸立天际,老鹰在天空盘旋,颇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辽阔意境。
颈联由景产生联想,高山望月总能让人产生无限情感,此处高山是否指北边的舜山?如是,则史上可能会有虞舜高山对月的典故;人们都在传说秦始皇松下避雨的故事。秦始皇到泰山封禅途中遇到大雨,遂在山间五棵古松下避雨。雨过天晴,彩虹升起,秦始皇大喜,认为五棵松树护驾有功,下旨封为五大夫。此句也可能指明代有秦始皇在此避雨的故事流传。
尾联感慨往事如烟,不可追寻,只能在茶余饭后谈起秦始皇来此巡狩的传闻轶事了,虚空之感油然而生。
总观诗作,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诗中有关焦溪的风物不多,仍可赏析一番。“望入家家烟穴重”句,描述山下农家炊烟缭绕,也指烟云笼罩山村,不论是哪种,“家家”一词可见山下已有村落,农家“屋舍俨然”,颇有生机。“石削芙蓉参碧落”描写秦望山的陡峭高耸,与今天平缓的山势山貌有了很大出入,五六百年的风吹雨打、叩石垦壤,让秦望山失去了巍峨的气势。“云盘雕隼”明指有鹰击长空。鹰在空中盘旋必定是山野有猎物可待。明代秦望山下三面皆为一望无际的芙蓉湖,湖荡沼泽绵延,蒲苇茂盛,波光粼粼,村落稀少,交通闭塞。原始生态下,野猪野兔频繁出没,游鱼凫鹜水面游荡,鹰隼盘空应是常态。
明代秦望山之西数里即是焦溪古镇,那时已是商贸发达、市容繁盛的集镇了,明代《高山志》赞为“固高山(舜山)南隅一都市也”。只是翟正臣目光所及,笔锋扫过,漏记一笔,以致无法窥见焦溪分毫,引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