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特色网站>>诗教专栏>>诗教课题>>校本教材
八年级诗歌赏析校本课程读本《舜溪探微(下)》
发布时间:2021-10-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林葆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2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

3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4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

5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作者】

王驾(851~ ?),唐末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进士,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品析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探究

1、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释】

1、辛夷坞():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2、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3、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4、涧(jiàn)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品析】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入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探究】

1作者借辛夷花要来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假如你是一朵寂寞开放的辛夷花,你会想些什么?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

1野老歌;一作《山农词》。这首诗写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社会现实。

2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3、岁暮:这里指一年到头。
4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5斛:量器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作者】

张籍(约767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品析】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三四两句写老农收成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而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家里徒穷四壁,一个“空”字,突出了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又一次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读者的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读来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客观的叙述双重的对比的手法,深刻鲜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探究】

1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组对比?

2写古代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有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诗?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1、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2、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3、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4、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5、元是:原是。

【作者】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析】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本首诗主要写沿途见闻及由此而触发的人生归宿感。起二句虽直写眼中见闻,实极富意蕴。软、平、新、轻四个形容词将雨后村野的宜人气息点染得神韵毕现,仿佛可以呼吸到那种醉人的空气。苏轼深受感染,并由此对自己的人生归宿产生了感慨。隐居田园——是苏轼那一刻最强烈的信念。下阕开头也是由景起笔。雨过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闪亮一片。以“泼”字形容日光,既写足“日暖”之意。这一句是接写视觉所见。“风来”句写嗅觉,彼此关捩也极为紧凑。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气,但经雨后日照蒸发,又经风儿吹过,那种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样,显得格外浓郁。这两句一写视觉一写嗅觉,都特别用力,似平却奇,有重笔濡染的意味。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点睛之笔,然意味深长。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探究】

1找出该首词中相互呼应的两句话。

2、请你说说苏轼的这首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3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4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5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6荷:,扛,担。
7占(zhān):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作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探究】

1“无禄尚忧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哪两种含义?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迟:缓缓地升起来。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环境幽深。④朝槿(zhāo jǐn):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幕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⑤野老:自称。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社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想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品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被选入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此诗以鲜丽生新的色彩,描绘出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美丽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探究】

1、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商山麻涧

〕杜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注释】

1、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2、雉(zhì):野鸡。
    3、牛巷:牛儿进巷了。

4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5、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6、茜(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茜”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

7、簪(zān):插戴。

8、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品析】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黄昏。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探究】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七言律诗所描绘的种种画面。

2请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1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2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3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4鸢:yuān乌鸢乌鸦、老鹰

【作者】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析】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探究】

1上阙写了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阙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诗人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芦洲连碧

翟正臣

猗猗猎猎乱芦洲,一片波光白荡头。
鱼鸟恋人闲取态,烟云弄影淡含愁。
花飞忽漫梁园雪,雁落俄惊碧树秋。
晚眺不堪回首处,四围山色送归舟。

【注释】

1、猗猗猎猎yīyī liè liè,柔美盛大的样子。

2、芦洲白荡:古地名,在焦溪东,舜山南。

【作者】

翟正臣,明代焦溪人,生卒年不详,字匪躬,号儆雍,当地学者,诗人,写有“题高山八景”组诗传世皆描摹高山即舜山周围山川湖荡风光物态、民众生活劳作状态,诗作内容丰富、用词练达、情感质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一睹明代家乡山水田园风光的窗户,趣味无穷。

【品析】

首联点题,总写芦洲、白荡风光,芦荡无边,芦苇摇动,波光粼粼。明清以前,舜山以南以西,焦山、观山之西为古芙蓉湖区,亦称上湖,老舜河穿越而过,湖面万顷。明代淤湮后的芙蓉湖还有芦洲千顷、圩田万亩。诗中芦洲白荡今位于牛腿山西南,明代时水面约千亩,当时遍植芦苇,一到白露为霜的季节,湖荡里蒹葭苍苍,秋色无边。

颔联两句,用拟人手法,描写鱼鸟悠闲,烟云弄影,凸显家乡物产丰足、生活安闲、景色怡人。

颈联花谢花飞,大雁回归,勾起思念故园之情,淡淡的忧伤,为下联结句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尾联写当时周边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倚门盼望亲人回归,正在忧伤无助之时,忽然迷蒙山色里亲人回来了,欣喜之情隐于词后、溢于言表,必是喜出望外。

细细品味,诗中家乡元素甚是丰富,让人兴趣油然。首先焦溪周边在明代地势低洼、湖塘遍布,从地名可见,舜山北有姚荡,山南有孟岸荡、白荡,西有高家荡、黄天荡,水面广阔,六月荷花盛开,秋季蒲苇莽莽苍苍,风光无限,“十万八千芙蓉湖”名不虚传。其次家乡水产丰饶,鱼鸟悠闲,水中有菱藕,水底鱼虾肥;大雁栖息,表明人烟稀少,沼泽无边。从明《高山志》地图可见,那时舜山周围除了有焦溪村、横沟村、石堰村等,应是村庄寥落、水乡泽国。第三焦溪原住民以船为交通工具。湖荡岸边居民靠船出入、谋生,傍晚不见归舟,心情惆怅,那时民众相依为命,感情朴素而真挚。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首诗让我们穿越浩渺烟云,还原、管窥了焦溪地方风情,思绪荡漾,不亦乐乎?!
【探究】

1、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景象吗?

2、请将本诗与 梁溪渔夫 的《芦洲连碧》进行比较阅读。 

 

 

 

 

 

 

秦望秋云

翟正臣

东南齿齿簇连峰,望入家家烟穴重。

石削芙蓉参碧落,云盘雕隼淡秋容。

傲情不尽高山月,胜事空传避雨松。

杖履只今成梦境,令人指点说秦封。

【注释】

1、齿齿:山势起伏的样子。

2、隼:sǔn,猛禽的一种。
    3避雨松:秦始皇到泰山封禅途中遇到大雨,遂在山间五棵古松避雨。雨过天晴,彩虹升起,秦始皇大喜,认为五棵松树护驾有功,下旨封为五大夫。

品析

远望东南方群峰连绵,山下农家炊烟袅袅。

陡峭的山峰耸入云霄,老鹰秋云上空盘绕。

高山望月总让人兴致浓浓,民间盛传秦皇曾在松下避雨听涛。

拄杖踏履登临此山已成梦境,只能与人就封禅的旧事碎语闲聊。

首联远眺,秦望山群峰连绵,山下烟村渺渺。开篇眼界开阔,如镜头扫描,将视野中的连山、村落收罗其中。

颔联凝望,秦望山如石削的荷花耸立天际,老鹰在天空盘旋,颇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辽阔意境。

颈联由景产生联想,高山望月总能让人产生无限情感,此处高山是否指北边的舜山?如是,则史上可能会有虞舜高山对月的典故;人们都在传说秦始皇松下避雨的故事。此句也可能指明代有秦始皇在此避雨的故事流传。

尾联感慨往事如烟,不可追寻,只能在茶余饭后谈起秦始皇来此巡狩的传闻轶事了,虚空之感油然而生。

总观诗作,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诗中有关焦溪的风物不多,仍可赏析一番。“望入家家烟穴重”句,描述山下农家炊烟缭绕,也指烟云笼罩山村,不论是哪种,“家家”一词可见山下已有村落,农家“屋舍俨然”,颇有生机。“石削芙蓉参碧落”描写秦望山的陡峭高耸,与今天平缓的山势山貌有了很大出入,五六百年的风吹雨打、叩石垦壤,让秦望山失去了巍峨的气势。“云盘雕隼”明指有鹰击长空。鹰在空中盘旋必定是山野有猎物可待。明代秦望山下三面皆为一望无际的芙蓉湖,湖荡沼泽绵延,蒲苇茂盛,波光粼粼,村落稀少,交通闭塞。原始生态下,野猪野兔频繁出没,游鱼凫鹜水面游荡,鹰隼盘空应是常态。

探究

1、诗中描写了焦溪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舜山草堂

〕吴镛

当年魏璞此徜徉,我亦山南筑草堂。

自到清秋风味好,读书声里稻花香。

【注释】

1魏璞(又魏朴),江阴籍诗人,与晚唐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多次结伴游历鸟窠禅院。

2舜山,位于焦溪北面,又名舜过山,海拔115米。相传古代圣君虞舜巡幸经此,并留有舜田、舜井等遗迹,故名“舜过山”。

【作者】

吴镛,武进焦溪人,字怀万,号敬斋,康熙、乾隆间人。

【品析】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从古代的人物写起,诗人仿效古人在舜山筑起了草堂。后两句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诗人在草堂闻着秋风读书,感受到了农家丰收的味道。

【探究】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

 

 

 

 

 

海门旅次

〕承越

客馆消愁酒半醺,谁家艳曲遏行云。

一枝玉笛红墙里,吹上花梢月二分。

【注释】

1、客馆:客居的旅店。

2、艳曲:指爱情歌曲,也指内容和曲调淫荡的歌曲。这里应指后者。

3、遏行云:遏,è,阻止。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4、玉笛:一般指笛子的美称。

【作者】

 生卒不详。字耀珊,号小坡,焦溪人。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曾任国史馆誉录。同治八年因病回乡,在鹤峰书院山长。同年其子楚香等发起成立菊花诗社,承越曾撰《焦溪菊社小序》,见《焦溪乡志》。

【品析】

诗歌前两句叙写作者在外漂泊的经历,一天在客馆饮酒消愁,喝得有点小多了,以至于有点醉醺醺了。也许诗人本不想喝醉,只是内心有点苦闷借酒打发时光罢了。忽然听到娼楼传来艳曲之声,那乐声之嘹亮动听,让他从酒醉中清醒,明白了自己内心苦痛的根源。所以作者在后两句用铺陈的笔调,写达官贵族们在华居、在温柔乡里不管日夜地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让大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作者借艳曲从一个很小的侧面来表现了一个朝代正走向腐朽的内心的愁痛。所以本诗揭示了在阶级矛盾深化,民众生活苦难时,清王朝统治者腐朽堕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探究】

1一枝玉笛红墙里,吹上花梢月二分。这句诗与杜牧的《泊秦淮》中哪一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街

潘文瑞

焦店繁华江左知,商舟泊岸酒家旗。

纵横石板藏街史,千载沧桑梦一时。

【注释】

1、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和长江部分中游东南岸,古称江左,或称江东。

2、商舟:经商的船。

【作者】

潘文瑞,1936年生,焦溪西潘村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舜麓诗情》《舜山清韵》等。

【品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焦溪昔日繁华景象,今日的焦溪古镇老街既有昔日的繁华又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后面两句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焦溪的昔日繁华已不再,诗人的怀旧之情溢于言表。

【探究】

1“商舟泊岸酒家旗”这句诗描写的景象让你想到了什么诗句?

2请你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家湾颂

陆金林
桃源胜景遗查湾,迤逦青峰锦绣环。
祥瑞千家姿渺渺,钟灵十里影斑斑。
溪桥峙立名贤地,衢路蜿蜒虞圣山。
云谷琼林融古迹,八方虔客尽开颜。

【注释】

1、查家湾:在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有一片相对封闭的“隐世之地”,村域地形属于三面封闭、一面开敞的山湾地貌。查家湾村打造了如舜风驿、季子轩、舜过遗风点将台等历史文化景观,融入传说故事;打造了舜池开月、花千谷、芦荻蒹葭等景点,形成开阔水域、成片花田、芦苇摇曳等自然美景;同时,建设水巷邻里、百果园等旅游商业街区,丰富村庄旅游服务业态。围绕本土农业特色,査查家湾还结合稻田、梨园、鱼塘设置农业景观小品,体现乡野趣味。

2、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3、衢:, 四通八达的道路。

【作者】

陆金林,1948年生,焦溪西河头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品析】

查家湾处处有美景,处处有可圈可点之处,让人赏景之余诗兴大发。首联呼应诗题,抓住查家湾的地理位置,写出了查家湾三面封闭、一面开敞的山湾地貌。颔联、颈联融入了查家湾厚重的历史,写出了查家湾的文化底色,体现苏南特色的“山水田园、圣贤福地”。尾联在前面诗句的基础上,借景抒发心中的情怀,表达对查家湾的喜爱。

【探究】

1青山无言,记录着无数的故事,你了解有关查家湾的哪些人文典故?

2你能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颈联吗?

 

 

 

 

 

 

 

 

 

 

 

 

 

 

 

 

 

 

 

南山寻秋

莫林葆

久羡荆溪景致浓,南山竹海觅秋踪。

湖光潋滟幻绮彩,石径盘桓接黛峰。

瑟瑟林风闻鸟啭,幽幽空谷响禅钟。

欲将诗兴付长啸,晴翠荡胸心事空。

【注释】

1荆溪:溧阳的古称。

2、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

3、盘桓:huán,这里指山路回环旋绕。

4、黛峰:青绿色的山峰。

5、瑟瑟:形容风声或其它轻微的声音。

6、长啸:一指大声呼叫。二指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作者】

莫林葆,1966年生,焦溪初级中学教师,常州诗词协会理事,天宁区郑陆镇诗词协会会长,焦溪古镇舜溪诗社社长

【品析】

首联点题,总写南山之行及其目的。一个觅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欢亲近大自然。颔联抓住南山秋天色彩特征,写湖水倒影林木斑斓色调,石径两旁青林翠竹,“幻”写出微波荡漾中水光色彩变幻的动态美,让人感到扑朔迷离,“接”写山路之曲长,林木之繁密。颈联抓住南山秋天声音特征,通过写风中传来婉转的鸟鸣声和山谷回荡的钟罄声,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南山竹海静幽的特点,前句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美,后句的禅钟声能涤荡人的心境,为结句张本。尾联写感受,抒发心境开阔、宁静之感,忘却世俗的一切繁杂之后的心灵纯净之美。

本诗以“秋”为中心,通过描写山中秋天声音、色彩特征,写出了景之幽、之美。诗中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南山竹海的所见所感。

【探究】

1、请你说说作者描写的南山竹海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2、请你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游石堰

高叶红

农家放眼尽如诗,硕果盈盈压旧枝。

携友金秋来探胜,果香闻得醉多时。

【注释】

1 石堰:村名。

2、盈盈:充满。

3、携:携带,拉着。

【作者】

高叶红,焦中语文教师,天宁区郑陆镇诗词协会会员

析】

葡萄是焦溪的一大特色农产品,焦溪的葡萄品种繁多,夏季,走进村头田埂,处处能看到紫果累累,农民的欣喜脸庞。作者没有直接带我们品尝那一颗颗盈盈的紫果,而是让我们在雨后微风中感受那香甜,感受农家丰收的喜悦,感受家乡的新变化。始终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对家乡人的民的赞美。

【探究】

1诗人调用了哪些感官来感受农家丰收的?

2你能想象出诗中硕果累累的景象吗?

 

 

 

 

夏游镜亭

袁伟明

一池芙蕖隐鱼鳞,柳舞凉风掩画亭。

身处斗斋心满绿,几多愁绪付东溟。

【注释】

1、镜亭是舜溪园中的一美景,它临水而建,面朝广场,飞檐画栋。

2、芙蕖:fú qú,莲花。

3、斗斋:指镜亭。

4、几多:不可数,指多少。

5、东溟:dōng míng,意思是东海。

【作者】

袁伟明,焦中语文教师,现为学校《舜风》诗社社员。

【品析】

校园中处处有美景,处处有可圈可点之处,舜溪园中镜亭一角,则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一处,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悠悠湖水,映出镜亭的身影,让人赏景之余诗兴大发。前两句呼应诗题,抓住镜亭周围景物变化特征,既写出了亭边水池里荷花盛开,柳树吹拂的优美景色,又切合了夏季的景物特点,后两句在前面诗句的基础上,借景抒发心中的情怀,表达对镜亭夏景的喜爱。

【探究】

1、找出诗中运用借代手法的句子。

2、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景象吗?

 

校园之晨

周源

晨曦破晓照群楼,冷露无声境更幽。

独坐朱亭诗意兴,树头啼鸟解人愁。

【注释】

1冷露:指清凉的露水。

2朱亭:这里学校修建的镜亭

【作者】

作者为焦溪初级中学2007届学生,这首诗在2008年常州市古诗词创作比赛中获三等奖。

【品析】

 这首诗写出了校园早晨的静谧,而这也是引发小诗人诗兴,创作本诗的缘由。首句点明时间一大清早,学子们就要到学校来了,这位小诗人也许来得比大部分学生早,所以才有闲情感受校园早晨特有的美景。“冷露”既是实写景物又与下文的“独”“愁”相呼应,让我们隐隐地感受到小诗人有什么心事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次句用啼鸟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让独坐的小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一个“解”字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写得很通人性,也许是鸟儿一大清晨欢快的叫声,让小诗人突然醒悟:学习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所以所有的愁绪一下子全消了。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小诗人的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一次质的成长。

【探究】

1、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是写愁的表象的?

2、请你畅想一下这位小诗人心中会有何愁?

舜溪园

刘羽佳

岸柳随风轻拂水,鱼儿出没嬉浮莲。

课间小憩闲园去,此处风光别有天。

【注释】

1、舜溪园:是焦溪初中内的一个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有假山、小桥、流水、花草。

2憩:,休息

【作者】

作者为焦溪初级中学2007届学生。

析】

开头两句写景,柳随风拂去,撩起水波,鱼儿嬉戏,快乐自在。后两句写出学生在课余漫步于此,缓解疲劳,愉悦身心。整首诗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闲逸的诗情。

【探究】

1、整首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2、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景象吗?

 

 

 

 

 

 

晨游镜亭

顾叶娇

晨曦破晓照朱亭,曲径通幽百草青。

柳舞两岸起微风,花开满池闪鱼影。

人居闲亭无杂念,身怀天下有雄心。

亭前永留前贤业,高山仰至一代鹰。

【注释】

1曦:清晨的太阳光。

2高山仰至:化用成语“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即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作者

作者为焦溪初级中学2010届学生,诗歌获得武进区诗歌竞赛二等奖。

析】

镜亭乃焦溪初级中学舜溪园中的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是为了纪念焦溪初级中学的创始人是镜先生而建造。因而本文中的前贤当指是镜先生。文章前四句写镜亭周围幽美之景,后四句则由此抒情,“高山仰至”反映了作者仰慕前贤,愿追随先人脚步一展宏图的壮志豪情。

【探究】

1文中的“曲径通幽”让你联想到那首诗?你能背出来吗?

2你能简单赏析文中的颈联和尾联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