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梅子:指梅树的果实,成熟时呈金黄色。
2、蛱蝶:蝴蝶的一类。
【作者】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也叫“南宋四大家”。
【品析】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将江南夏日风光描述得形象逼真,使人有历历在目之感。夏季的白天越来越长,在这漫长的夏日里,篱笆旁边的路上没有人经过,只有悠闲的蝴蝶和蜻蜓在飞舞。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全诗无一字言农事,无一语写劳动,然而,透过句旬诗行,让我们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全诗不着一个“忙”字,但农民的繁忙情景自见。同时,三句写景也处处蕴含着一种情感,一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探究】
1、诗歌中侧面烘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
2、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表明这是“四时”中的哪一时节?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释】
1、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2、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
3、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4、栀子:zhī zi,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作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品析】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由山村景致转而写到农家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暗示春深农忙。
【探究】
1、品读这首田园诗的前两句,说说这山村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这些特点的?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1、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2、切切:虫叫声。
3、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品析】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以动写静,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村夜萧萧凄凉的景物,同时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探究】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成畦: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pái tà,推开门。闼:小门。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析】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句中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清静脱俗,朴实勤劳、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后两句写山水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探究】
1、“一水护田将绿绕”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
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3、具:准备,置办。
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饭,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5、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倾斜。因古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6、还(huán):返,来。
7、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作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品析】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过故人庄》描画了诗人隐居鹿门时应邀赴田家作客的过程,表现了对真挚友情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它是一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是一首久负盛誉的五律田园诗。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开轩”二字,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窗内推杯换盏。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探究】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1、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明亮。
5、箫鼓:吹着箫打着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8、叩(kòu)门:敲门。
【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品析】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歌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景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诗人乡居时的悠闲惬意之情。
【探究】
1.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是哪两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3、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品析】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本诗创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将视线拉到田野,词人不仅为夜间的黄沙道所陶醉,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下阕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在这里,“星”是零星的,“雨”是轻微的,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词人骤然间看见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极其平凡的景物,没有任何雕饰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的抒情时说,“忽见”二字是表现词人心情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耘:耕耘,耕种。
2、绩:这里当纺织讲。
3、当家:这里指男女各以其技支撑整个家庭。
4、童孙:即孙儿。
5、未解:不懂得。解,懂得。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品析】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为了满足吃,就需要男儿“昼出耘田”,同样为了满足穿,也需要女子“夜绩麻”,不过这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农事繁忙的时候,女子同样得在田里帮助男子劳动。总之,男女共同支撑整个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从中流露出村庄儿女的自豪和担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童孙虽然“未解供耕织”,但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半爬半跪,模仿着大人的行为,学习种瓜。这种无意识的学习再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响潜移默化于心。儿童尚且如此,父母更是如此了,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勤劳的民族,他们的担当和责任代代相传。
【探究】
1、男女各司其职的诗句是哪两句?
2、表现儿童天真的诗句是什么?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yuè):词牌名。
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作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别号稼轩 ,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品析】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远望中所见,茅檐低小,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略带醉意的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那么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而这两句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
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探究】
1、词的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 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作者】
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
【品析】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因为是闲居,所以作者才能能感受到,能品味出。“草长莺飞二月天”交代了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小草、黄莺,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旋律。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探究】
1、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2、本诗用词较有特色,试举例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liàn yàn,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作者】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析】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探究】
1、赏析3、4句的妙处。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míng):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5、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品析】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起笔“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整首诗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首诗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探究】
1、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在这种意境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理想情感?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
1、陂(bēi)塘:池塘。
2、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3、飏(yáng):飞扬,飘扬。
4、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品析】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来回漫步着。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鉴赏品析: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又见到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结构对称。诗中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探究】
1、请结合全词内容,对“蝶儿忙”中的“忙”字进行品析。
2、《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4、上:指逆江而上。
【作者】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析】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探究】
1、第四句是实景还是虚景?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写的景象。
惠州一绝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释】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品析】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探究】
1、第四句是实景还是虚景?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作者】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品析】
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sù)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2、缫(sāo)车:缫丝的纺车。
3、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4、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5、野人:农夫。
【品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村南村北响缫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探究】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场景。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jī)鸟:笼中之鸟。
4、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5、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6、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7、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8、墟里:村落。
9、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品析】
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几句,历来深受称道。前两句从视觉着墨,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在极素淡的景象中,显出山村的宁静;后两句改从听觉下笔,狗吠鸡鸣,远近高低,寂无人声,进一步反衬出乡间的安谧。这种精微的描写,又似乎毫不经意,好像信手拈来,与全篇组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脱离官场之后,那种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探究】
1、品读作者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说说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受如何?
2、“尘网”” 羁鸟”“ 池鱼”“樊笼” 等词语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兴: 起床。
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4、荷锄:hè chú,扛着锄头。荷,扛着。
5、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6、足: 值得。
7、但使愿无违: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品析】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全诗八句,前六句抒写诗人的劳动生活,情真境美,给人以享受,引人去遐想。之所以如此,恰恰因为诗人归耕的志愿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结尾二句点明主旨。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如果说前六句仅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的形象,那么全诗塑造的则是躬耕园田、洁身守志的诗人自我形象。
【探究】
1、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
2、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3、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
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4、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5、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6、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7、岁晏(yàn):年底。晏,晚。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品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探究】
1、 用一个字概括作者“观刈麦”的感受
2、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