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简介注释】
江总(519年—594年),字总持,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南朝陈文学家。
【诗意浅赏】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读读想想】
1、一、二两句中“南云”“北雁”象征什么?作者将“心”与“形”分开来写有何用意?
2、“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请结合上下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情感。
【我书我秀】
杂 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简介注释】
1、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画家。
2、绮:qǐ,美丽。
【诗意浅赏】
您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读读想想】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
2、寒梅在诗中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情感?
3、在你心目中,什么事物最能代表家乡呢?
【我书我秀】
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简介注释】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诗意浅赏】
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读读想想】
1、诗中说: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见得的吗?诗人到底见到了什么?
2、诗人在写家书的时候感到“意万重?为什么?
3、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
【我书我秀】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简介注释】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家。
【诗意浅赏】
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家中亲人焦急的盼望,化为不忍心的责怪,可我如何能,赢得了双鬓上的银发?赢得了岁月?
这首诗《归家》是作者于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
前两句写出了稚子的天真与可爱,用来衬托后两句诗人的严肃的沉思。后两句其实是诗人的自问,自己在官场沉浮,去争生活,争名利,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诗人抒发了淡淡的对日薄西山的感叹。“赢得”二字更是刻画了诗人一种安详之中略带苦笑的神情。
【读读想想】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速语调?
2、这首诗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情感?
【我书我秀】
竹枝词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简介注释】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诗意浅赏】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刘禹锡的竹枝词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巴蜀的人们能歌善舞的生活场景,从而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描绘。第一、二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三句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惹动思乡之情,仍是烘托渲染竹枝歌美!
【读读想想】
1、有人说,此诗之妙,首先在动词传神,你能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动词耐人品味吗?
2、你认为哪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为什么?
【我书我秀】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简介注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诗意浅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读读想想】
1、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书我秀】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简介注释】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诗意浅赏】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了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读读想想】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我书我秀】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简介注释】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诗意浅赏】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对京城长安亲友强烈的眷念之情,而且不落窠臼,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读读想想】
1、“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整首诗除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书我秀】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介注释】
李觏(gòu)(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诗意浅赏】
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有看到我的家。本来就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那重重暮云还来把青山密遮。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整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读读想想】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我书我秀】
客中夜坐
〔明〕袁凯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简介注释】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洪武三年(1370年),授监察御史。
【诗意浅赏】
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明初袁凯以布衣身分被朱元璋召为御史,照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可是朱元璋对江南士大夫怀有深刻的忌恨,动辄加以罪名,处以极刑。这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官宦生活,实在是令人畏惧,一心想离开这凶险的漩涡,回到家乡。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尽致。
【读读想想】
1、诗人因看到“落叶萧萧江水长”之景而生哀思,更因听到
(填诗句)而添悲愁。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书我秀】
〔明〕高珩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
【简介注释】
高珩(1612年—1697年),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明崇祯进士,清顺治朝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工诗,体近元、白。
【诗意浅赏】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郊外的春景,后两句借景写情,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读读想想】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两句极富情致韵味,试做赏析。
【我书我秀】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简介注释】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诗意浅赏】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读读想想】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
3、“不堪盈手赠”表达主人公怎样的愿望?
【我书我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简介注释】
1、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接舆:jiē yú,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这里代指隐士。
【诗意浅赏】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开头两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苍翠,水潺流;三、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两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情趣陶然。
【读读想想】
1、诗中一、三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闲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我书我秀】
夏日三首·其一
〔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简介注释】
张耒(lěi)(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北宋文学家。
【诗意浅赏】
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读读想想】
1、请赏析第三联中“邀”、“纳”二字的妙处。
2、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我书我秀】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意浅赏】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座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读读想想】
1、“中岁颇好道”,你认为这句话中的“道”指什么?
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书我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简介注释】
1、刘长(zhǎng)卿(生卒年不详),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盛唐诗人。曾任苏州长洲县尉,官终随州刺史。
【诗意浅赏】
秋日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十分凄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读读想想】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
2、这首诗中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情感?
【我书我秀】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浅赏】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读读想想】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书我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简介注释】
杪秋:miǎo qiū,晚秋。
【诗意浅赏】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
【读读想想】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2、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3、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我书我秀】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介注释】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诗意浅赏】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读读想想】
1、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我书我秀】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
【简介注释】
1、岘:xiàn,岘山,在湖北。
2、白铜鞮:bái tóng dī,唐代诗人徐凝的诗歌
【诗意浅赏】
太阳落到岘山的西面,我醉倒在篱笆旁边的花架下。襄阳的小儿一起拍着手,簇拥着在街上高唱《白铜鞮》。旁人问孩子们在笑什么,他们笑我醉得像一滩泥。
此诗是李白的醉歌,诗中以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以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读读想想】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书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