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焦村是如何变成焦溪的
发布时间:2020-11-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桃娟

焦村是如何变成焦溪的

据清朝乾隆年间的《焦溪不宜建坊碑记》记载,“焦镇古为焦村,相传宋时有焦先生隐居于此,故名。”而焦村变成焦溪,则与另一位有名有姓的焦先生有关。

元代至正年间,常州府江阴县虞门桥有一个秀才姓焦名丙,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武功高强。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进京赶考多次,居然一次都朆考中。后来,经熟人介绍,焦丙到淮阴皇觉寺开了一家塾馆,专门教小和尚识字念经。其中有一个小和尚,安徽凤阳人,姓朱名重八,聪明伶俐,刻苦好学,手脚勤快,深得焦丙喜欢。识字念经之余,焦丙还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听得朱重八心旷神怡、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两个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由于连年灾荒,加上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起义。公元1353年,红巾军起义将领郭子兴在淮阴招兵买马。屡屡遭人算计的朱重八,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加入红巾军,走上了反抗元朝的不归之路。师生分手时,依依惜别,互道珍重,来日方长。不久,焦丙由于家中发生变故,也离开皇觉寺,回老家侍奉母亲了。

从军后的朱重八,更名为朱元璋,经过多少次浴血奋战,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皇朝。政权稳定之后,朱元璋想起在皇觉寺做小和尚的那一段经历,感到既留恋,又难堪。留恋的是,跟着老师焦丙认识了不少字,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会了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难堪的是,和尚的经历极不光彩,既影响自己的形象,又殃及子孙后代。这时,由于战乱,皇觉寺早已面目全非,当年的方丈及其他和尚已经信息全无。朱元璋唯一牵挂就是焦丙。这种牵挂,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思念,多年不见,焦丙还在不在世上?二是担心,怕焦丙将自己做和尚的经历说出去。经过再三考虑,朱元璋决定下昭书征召焦丙进京。焦丙看到诏书之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京城。见面之后,才发现当今的大皇上,居然就是当年的小和尚。朱元璋大摆筵席,招待焦丙。交谈中,朱元璋一边对当年焦丙的教诲表示感谢,一边对自己做和尚的经历表示惭愧。借着三分酒意,朱元璋向焦丙暗示,他不想让外人知道他早年在皇觉寺做和尚这桩事体。焦丙是个聪明人,如今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的朱重八,当即发誓一定守口如瓶,绝不外传。朱元璋为了感谢并稳住焦丙,便封官许愿,授以“千户”,并当场拿出金、银、角三带,任他挑选。焦丙本来无意官场,加上朱元璋对皇觉寺这段交集讳莫如深,便再三推辞,说要回家侍奉母亲。朱元璋见此情景,越发不放心,非要将焦丙留下来做官不可。最后,焦丙迫于无奈,勉强接受了角带。

焦丙人在京城,心里却想着家中的老母亲。不久,焦丙乘朱元璋南巡之际,偷偷地溜出京城。为了防止朱元璋再来找自己麻烦,焦丙决定带着母亲离开虞门桥。躲到哪里去呢?焦丙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回到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老家——焦村去。临走时,焦丙放火点着了自己的房屋,然后乘着月色,连夜划船来到了焦村。在村民的协助下,焦丙在舜河边上搭了几间茅草屋,过起了隐居生活。

朱元璋南巡回宫发现焦丙不辞而别,非常光火,便下令四处寻找。找到虞门桥的一拨差人,发现焦丙的住家已经烧毁,村民说焦丙几个月前进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母亲已经葬身火海。朱元璋见有关焦丙的线索断了,只得作罢。

过了一段时间,焦丙见官府朆来寻他的麻烦,便重操旧业,在家中设塾讲学。焦丙肚皮里的墨水本来就多,加上讲授认真,人缘又好,附近的老百姓都乐意将小孩送到这里来念书。于是,焦塾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焦塾便成了焦村的代名字。由于来念书的人络绎不绝,焦塾周边便开起了不少商店。有些大户人家为了方便小孩念书,干脆在焦塾附近买地皮起房造屋,长期住了下来。焦塾这个地方,因为焦丙的私塾而变得越来越兴旺。

久而久之,焦塾的名声传到京城,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朱元璋微服私访,师生俩在焦塾相遇。由于焦丙恪守诺言,守住了朱元璋曾经在皇觉寺做过小和尚的秘密,加上这时朱元璋年事已高,不想再开杀戒,便放过了焦丙。

编撰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毘陵高山志》记载:“焦先生,名丙,江阴虞门桥人,高皇帝故人也。帝既定天下,遂下昭有司征求之。先生恐有司累,闻行至京。操鸡酒,驰甬道而入,与帝班坐欢饮。加征时,帝赐以金、玉、焦三带,先生受角,乃除千户。居无间,挂带而去,莫知所之。君子以比汉严子陵云。”

编撰于1984年的《焦溪乡志》则记载:“元末至正年间,焦丙在淮阴皇觉寺设馆,教小僧识字读经。其时朱元璋来皇觉寺落发为僧,从焦丙学习,相处数载,关系融洽。后各地起义,社会动荡。焦丙弃馆回家,侍奉老母。朱元璋投郭子兴参加农民起义”。“明政权稳定后,朱元璋想起故人焦丙,下昭征召。焦丙‘简行至京’,会见时,与帝‘班坐欢饮如微时’。朱元璋赐焦丙金、玉、角三带,授以‘千户’,焦丙受角带。不久,焦丙不愿受官场拘束,‘乃挂带而去’。他来到秦岭、舜峰之间的舜河岸边,筑舍隐居,设塾讲学。”

上述两本方志表明:焦丙确有其人,而且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渊源。所不同的是:《毘陵高山志》称焦丙是朱元璋的“故人”,《焦溪乡志》则称焦丙是朱元璋的老师。两本方志,两种说法,究竟相信哪一种说法呢?我作为一个焦溪人,当然是相信《焦溪乡志》的说法。原因很简单,从小父母亲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上学念书后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的;长大之后,发现所有焦溪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如此,《毘陵高山志》为何偏偏采用“故人”的说法呢?现在看来,应该是《毘陵高山志》的编撰者有苦衷。朱元璋曾经在皇觉寺做过小和尚,这是铁定的事实。焦丙教过朱元璋,也是铁定的事实。问题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感到这一段历史对他来说不光彩,忌讳有人说他做过和尚,后来甚至发展到大搞文字狱,只要发现文字中带有“和尚”、“光头”、“秃子”的,就认为是影射他,轻则入狱,重则杀头。编撰《毘陵高山志》时,尽管朱元璋已经去世200多年,但由于执政的朱氏后代对祖先皇觉寺做小和尚这一段经历仍然非常忌讳,编撰者只能采取比较含糊的措辞,称焦丙是“高皇帝故人”。《焦溪乡志》的编撰,则没有任何包袱,秉笔直书,正本清源,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焦丙辞官的原因,《毘陵高山志》未做任何分析,只是将焦丙比作汉代的严子陵。汉代高士严子陵,余姚著名先贤,曾与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多方设法把严子陵请到京城做官。严子陵无意仕途,钟情于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曾隐居富春江,耕钓为生。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焦溪乡志》则比较直白,认为焦丙辞官,是“不愿受官场拘束”。其实,两本方志,都朆说到点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焦塾”是如何演变成“焦垫”的?《焦溪乡志》的说法是,“误塾为垫”,即由于“塾”与“垫”形状相似,误将“塾”字唸成了“垫”字。对于这种解释,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焦溪人不可能那么没有文化的。经过再三考虑和实地踏勘,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为了解决地势低洼经常淹水的问题,通过开河、挖塘等多种办法,取土将地块垫高了再造房子,即“积土为垫”。据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所立的二义祠碑记记载:有大盗‘侵及焦垫、横沟等镇’,可见,此时焦垫已经成了镇。因为“垫”与“店”同音,加上镇上店多,便干脆称“焦垫”为“焦店”。 民间流传的歇后语“火烧排门——焦店”,出处就在这里。由于流经焦溪集镇段的舜河又名龙溪河,加上与龙溪河呈“十”字形在镇中心交汇的南溪河,人们为了以水克火,在清代乾隆以前又将“焦店”改名为“焦溪”。

焦丙去世后,葬在西距宝善桥约300米的舜河南岸的一块空地上,人称焦先生墓。由于焦丙是有文字记载的焦溪古镇第一人,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敬仰有加。每逢清明佳节,前去凭吊的人络绎不绝。1974年疏浚舜河,因老舜河改道,焦丙的墓被平掉了。焦溪古镇现今70岁左右的居民,大都知道焦丙的墓,其中不少人都给他上过坟。为了感谢和纪念焦丙,有人建议恢复焦先生墓,也有人建议重建焦塾。如果只能两选一的话,我倾向于后者。

焦溪古镇,因朱元璋的老师焦丙隐居并创办私塾,而由焦村、焦塾、焦垫、焦店逐步演变而成。仅一个名字,便充满了故事性、传奇性,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这在江南水乡古镇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