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做今春赏花人
岳红蕾
风暖,水碧,春渐深。
友人欲问梨花消息,约做今春赏花人。于是,待雨晴云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一行人驱车问征路,去焦溪,赏春风南陌。
焦溪的春来得有些晚,前些日子里的春风春雨,遍洒我隅居小城的角角落落,待雨后初霁,千朵花万重色,姹紫嫣红开遍。而这里,只染黄了陌上菜花,点绿了田间小麦,惊飞了梁间宿鸟,但梨花未白,含着苞擎在枝头,于风中瑟瑟,欲语还休,一如这关闭的梨园,对春讯守口如瓶,小心翼翼地躲藏着我探究的目光。隔着木栅栏,空留我满园念想。
追寻春天的脚步,我们游走在小巷。这里古村落的传统风韵,触手可及。房屋的墙体由巨大的黄石堆砌而成,以铁搭和地钉扣住加固,不由让人想起衣衫上补丁外露的针脚;民国时期的民居随处可见,衰朽的排门昭示着小屋的历史,也映衬着现今的破落;匾子里的菜干,褪却了新鲜蔬菜本身的青涩味道,在阳光下变得韧劲醇厚。铺路青石,木窗、木排门、青砖青瓦……完全是传统江南老街的风情。我们坐在咸安桥上,晒太阳,试图把自己也变成小镇上的一把蔬菜,在阳光的烘烤中,慢慢蒸腾出骨子里的浮躁,融入传统“慢”的味道。
是的,慢,是这里的节奏,一如我眼前的老人在巷子里踟蹰独行的姿态。河上拱桥如月,桥下河水潺缓,岸边垂柳郁郁。石拱桥大抵是知年月的,我们便在龙溪河边数春秋。数着数着,或许,我就会闭上眼睛,背一首“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的诗句,沾些旧的气息,接接地气,染上些许文气。我抛开各种传说各种故事,我试图解读“焦溪”,焦为山,溪为水,是个山水兼备的好地方。
焦溪春天的消息,藏在深弄里,躲在废墟中,隐在花丛里。许多时候,明明是不起眼的废弃屋舍,黑漆漆的屋内,却有明晃晃的太阳从破了的屋顶照下来,一缕光线,亮了一处碧绿。旧屋与鲜草,沉闷与生动,衰朽与生机,架构得恰如其分。在小巷闲闲地走,时不时地,遇见墙缝里长出的枸杞,嫩绿的,好想掐一把用水焯了吃,清肝明目啊,春日里正需。那一片片野花野草,明明是旧识,却搜遍记忆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还有那一栋二层小楼,木窗铁锁,闭了门扉,躲在破旧的砖瓦里,待相见,我恨不得生了根,在这里住下,不看指间流年,只待瓦间细草,墙上青苔,庭中野花,彻底地慢享生活。
这里,或许破败,但自然,原汁原味,真真实实地存在。没有旅游开发,没有拆老造古的建筑,没有到处宣耀自己千年文化的做作。街上的住户是焦溪的老居民,街上的店铺是传统的老商铺:剃头店、裁缝店、圆木店……人们在这里生活,还有人间最温暖的烟火,不空寂,不凋零。
只要真实地存在,记忆就不会消失。就如我叫不上名来的这些野花野草,曾从我的嘴里消失,却在记忆里挪移到这里,偎着墙根,伴着老屋,逢春必生,一年一年,还是旧时模样。我倒希望,这里的春天来得晚一些,经历得长久一些,我们可以静静地享受小桥流水深巷的生活,慢慢地享受宁静,悠然。既便我们的脚步走得快,把它们抛在身后,但只要它们在,我们仍可以相约,同做一春赏花人。
注: 岳红蕾,1976年出生,原籍江苏无锡,江阴市知名女作家,曾出版散文集《走一路裙裾飞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