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轶事
舜帝南巡开挖舜河 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唐尧部落日益繁荣稳定,尧帝年事已高,欲将帝位传于虞舜。为历练虞舜,特将其提至摄政王的岗位。虞舜接位后,见中原大定、已无后顾之忧。为扩充疆土,决定去南方考察,便来到了当时尚称“南蛮”之地的江南。他带随从第一次南巡横渡长江,从申港上岸,登上了舜山(当时先民称高山),上至山顶,只见满山松柏森森,翠竹摇曳,一片葱茏,虞舜不由高声赞叹。举目望去,沃野千里,可惜水患丛生,百姓生计仍是靠天吃饭,十分艰辛。他便命手下伯益实地考察,通过调研,虞舜决定为百姓解决洪水无处泄通的难题。他亲自赶至延陵部落,拜访延陵王共商治水大计,延陵王满口答应。于是,虞舜一方安排伯益继续留在当地调研,自己则轻装简从赶至中原汇报尧帝,尧帝对虞舜的决定大加赞赏,经商定,决定派有名的治水专家禹负责开挖舜河。舜河的总工程要求是南接太湖,北通长江。禹到任后派伯益到苏北靖江、扬州等地组织民工,延陵王派江伯、焦曦负责组织苏南民工。当年农历十月初八,舜河工程全面开工。为了积省人力财力,将原有沟塘小浜充分利用连接。用了6年时间,终于贯通长江至太湖水系,彻底改变了两岸农田的灌溉问题,老百姓受益匪浅。已继承帝位的虞舜第二次南巡,专程途经舜山,视察了舜河工程,十分满意,并指示手下帮助百姓开垦荒地,扩大种植,自己继续南巡。
感恩不忘舜德,焦溪人民为了纪念虞舜的恩德,将河定名为舜河,将高山定名为舜过山,开垦的田叫舜田,凿的井叫舜井,舜河上建的桥叫舜迹桥。并在舜山主峰建舜祠,祠内上方悬匾,上题“重华协帝”四个金字。虞舜开挖、疏浚舜河,治理水患,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艺带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仙鹤降妖助舜开河 舜驻扎高山,体察民情,决心改善当地居民的环境条件,发展农耕生产。为解决百姓农耕旱、涝之灾、日常舟辑运输之需,决定经申港于门桥新沟入口至石堰接三山港间开挖一条河,由虞舜组织带领万余民工开工。
话说扬子江里有两个妖精,一个是蟹妖,一个是龙虾妖。二妖平日带着许多虾兵蟹将在江水中兴风作浪,为非作歹,祸害江边村民。这天夜里,两个妖精来到开河的工地上,见灯火通明,人员众多,不敢贸然动手。就回扬子江中,将虾兵蟹将统统叫到舜河工地上来,黑压压的一片,口吐泡沫,霸气十足,舞动双钳,向民工进攻。虾、蟹见人就螯,螯得民工血肉淋漓、惨不忍睹。尤其工棚里和床上爬满虾、蟹,弄得民工不得安宁,惊恐万状。虞舜一面组织民工与虾蟹搏斗,一面祈求上苍保佑开河工程顺利进展。这天,玉皇大帝天庭上朝,听太乙真人上奏人间虞舜开河却遭到虾、蟹二妖阻拦,螯伤众人,民众埋怨上帝之事。玉皇闻奏恼火之际,即命太乙真人从速处理。太乙真人坐上仙鹤,驾起五彩祥云,先在焦溪开河工地上空巡视一周,然后按落云头,停在开河工程东边一个小山坡上。仙鹤浑身雪白,头上一领红丹耀目,几声鹤鸣,震得二妖心惊胆颤。太乙真人喝令妖怪前来受罚。两妖见状,大惊失色,妄图逃进扬子江中去消灾避难。这时,只见仙鹤一展翅膀,腾空而起,以迅雷之势扑向二妖,用爪子按住,二妖便成仙鹤口中之食。仙鹤吃得津津有味,啧啧有声,似乎告诉人们虾、蟹均可食用。太乙真人见仙鹤吃完,即乘鹤一飞冲天,洒下一片瑞光而去。其余在工地上横行的虾兵蟹将吓得瑟瑟发抖,被众多民工悉数抓获,当成欢庆胜利的美食。后来,在虞舜组织下,经过三年多努力,终于把河开好。舜帝为民造福,壮举感动土地。焦溪老百姓纷纷叩谢仙鹤降妖功德,筹资在舜河旁的小山坡上建造一座仙鹤庙,并把小山坡唤作鹤山。
春申君开挖申浦河 申浦河,河虽不大,却很古老。它南起北塘河三河口段,北接扬子江,全长19千米,从三河口圣堂桥起一路向北,经承家桥、麻皮桥、翟家湾、吴下桥、戴君桥,绕季子墓东申港、五厢入长江。这条河多弯曲,俗称有七十二湾,较有名的有刘家湾、朱家湾、方前湾、木斗湾、何家湾、梅家湾、翟家湾、小湾里、江家湾、转池上、严家湾。这些湾名多数成了现在的地名、村名。这条河两岸,村庄毗连,聚居百姓众多,申浦河堪称故乡美丽富饶的母亲河。传说这条河是春申君组织开挖,故名申浦河。
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他早年周游列国,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因辅弼太子有功,始得重用。据《上海地名志》记,公元前266年,春申君封地上海,故上海简称“申”,黄浦江称“申江”,上海城隍庙在明永乐年间还供有春申君的神像。公元前242年,黄歇改封吴墟(无锡、常州、江阴一带)以后,曾在延陵古邑建春申城。据《毗陵高山志》载:“春申君置田浚河,为上下屯,故筑春申城,城门内有旗善,申明二亭,明嘉靖年间尚存遗址。”麻皮桥、辋川里、翟家湾、吴下桥一带为春申城址,舜山脚下为春申城的粮仓,即现在的粮庄村;舜河上的舜迹桥改名为粮庄桥。从种种迹象分析,春申君开挖申浦河既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开通了春申城的漕运,利在千秋。几年后,春申君遭谗调往他处,春申城成为“半拉子”工程,好在申浦河在春申城工程前期即已开通。明代诗人高启写有《题春申君》一诗,高度赞扬他的品行和功绩:“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名垂三公子,谋疏一妇人。画帷留古像,珠履绝遗尘。箫鼓时迎祭,还怜旧邑民。”
秦始皇驻足望故乡 秦望山位于江阴西南,东起月城镇,向西由鹤山延伸到焦溪村。秦望山九峰高耸,主峰三茅峰高189.3米,长年郁郁葱葱,与北边舜山、西南石堰山、芳茂山遥相呼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望山虽算不上高大雄伟,因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渊源而闻名遐迩。秦望山原名峨耳山,据明代《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
据传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彰显大秦国的威仪,也为更好的了解民间疾苦,游览大好河山,先后五次出征东巡。第二次东巡来到山东泰山,行封禅之礼。之后一路南下,准备巡视江南。他过长江后登临峨耳山,北面遥拜舜山,向舜帝致意;向东南方远眺芙蓉湖,只见碧叶连天,荷花盛开,风光无限,不禁大声赞叹起来。他俯看山下,只见村落依稀,小桥流水,炊烟袅袅;这时抬头遥望西北方,夕阳西下,关山万里,加上在外多时身心俱疲,不禁涌起思乡之情,遂结束南下,返回中原。后人因秦始皇驻足山巅四顾有时,纵览江山,远眺乡关,于是将峨耳山改名为秦望山。明朝焦溪名士翟永龄有《秦望秋云》一诗颂之:“东南齿齿簇连峰,望入家家烟穴重。石削芙蓉参碧落,云盘雕隼淡秋容。傲情不尽高山月,胜事空传避雨松。杖履只今成梦境,令人指点说秦封。”
仙人墩看仙人下棋 焦溪东面有两座山,一座叫鹤山,一座叫秦望山。鹤山有3座山峰,秦望山也有3座山峰,两座山连在一起,此起彼伏有10来里路长,一山比一山高。在鹤山与秦望山的连接处,有一个小山峰,海拔79米。这个地方风水绝佳,山南边有两个小山坡环抱着,左手是东山,右手是箬帽顶,山下是一个荷花池,老百姓称这里叫缸爿湾(爿读pán,缸爿意为水缸打破后呈弧形的碎片)。每到下雨天,山沟口总有鲤鱼、鲫鱼切水而上,老百姓总到半山腰去捉鱼,堪称一奇。
山下有一韩家村,村上有百来户人家。一天,韩家村一个叫韩兆玉的人闲着无事,到缸爿湾区樵柴。走到山顶,看到两个白胡子老头在石头上下棋。韩兆玉觉得好奇,如此荒山野地怎么会有两人在下棋,就把樵柴的毛竹扁担往地上一插,蹲下看棋。看了半天,那两人定定心心,悠然自得。一局棋还未下完,他就想着去樵柴了,回头一看,插在地上的毛竹扁担已经生根。他赶紧下山回到韩家村上,到家一看,人事全非,问隔壁的人,才知道儿子死了已几十年,孙子也成老头了。他孙子问起事情经过,韩兆玉把到山上樵柴看老头下棋的事情讲述了一遍。村民猜想韩兆玉一定是遇到了仙人,从此老百姓就把缸爿湾山顶上称为仙人墩。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焦溪村民仙人墩看仙人下棋的传说与晋朝王质“观棋烂柯”的神话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给焦溪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刘长卿舜山瞻舜祠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河间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2)进士,享名中唐诗坛,以“五言长城”自负,曾在朝中任监察御史等官。刘长卿与无锡刺史张铎为同科进士,两人私交甚密,常常吟诗唱和,信函往来。一年刘长卿因遭诬陷,被贬潘州南巴尉,迁睦州司马。张铎得信后,心中甚为不平。过些时日,张铎想念老友刘长卿,邀请刘长卿到无锡一聚。刘长卿欣然前往,张铎热情款待。老友相见,自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席间刘长卿向张铎打听地方风土人情,张如数家珍,很自然讲到圣贤故地焦溪,刘长卿很想前去拜谒舜祠,于是二人乘快马,抄近道,一个时辰即赶到舜山脚下。
舜过山主峰青松绿柏,森然有序;翠竹花草,相映如画。登上山顶,北眺长江似黄带彩绸,南望太湖如明镜映天,中间惠山倩影清晰可见。沃野千里,“十万八千亩”芙蓉湖尽收眼底,万家农舍,炊烟袅袅,好一派江南田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舜祠坐落在舜山主峰,坐北朝南,殿宇巍峨,妙相庄严,金碧辉煌。祠有三进:头进是灵官殿;二进大殿,塑有舜帝像,上悬匾额“重华协帝”四个金色大字;三进是观音殿。刘、张二人虔诚拜谒,心中肃然起敬,连陪同的舜祠住持顾山人都深受感动。谒毕,刘长卿内心似乎余兴未尽,又诗兴勃发,略加思索挥笔写下《题舜祠》五绝一首:
弦绝松风在,芳祠怅落晖。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
因顾山人之请,又写下了《赠顾山人》五律一首:
只见山桐掩,谁言路尚通。人来千嶂外,犬吠万花中。
细草香飘雨,垂杨闲自风。却寻樵径足,惆怅绿溪东。
嗣后一千多年中,刘长卿瞻舜祠一直流传民间,成千古佳话。
白居易访鸟巢禅师 鸟巢(也称鸟窠)禅师,法号道林,唐天宝十年(751)出生于山东诸城一个武术世家,从小聪颖好学,文武双修。大历九年(775)中武举,经同乡京官保举任大内带刀侍卫,后得罪宦官,被迫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因他与舜帝祖籍为同乡,故慕名来圣贤故地,在离焦溪一里许的鹤山之下芦岐筑庵蛰居。他见秦望山松树挺拔,盘曲如盖,枝叶繁茂,于是筑室其上,栖息其中,当时人们就称他为鸟窠(巢)禅师。身旁有一个大鹊巢,时间久了喜鹊与他很亲近,人们又叫他鹊巢和尚。
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与好友常州刺史贾鰊,慕名前往寻访鸟窠禅师。两位刺史来到芦岐庵上庵,果见鸟窠禅师栖息于高树之上。白居易见状朗声说道:“高山高树卧高僧,但当居高思危。”鸟窠禅师微微一笑,轻轻答道:“高职高位冠高名,可知其高更险。”白居易闻言暗忖,联想自己为官遭遇,深觉鸟窠禅师洞察世事,不愧为世外高人。当即赋诗一首《访鸟窠禅师》:
一壑松风引客过,雨花深处访维摩。只缘灵迹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鸟窠。
白传有情遗翰墨,青山无语绕烟萝。千秋衣钵争谁属,落叶疏钟月几多。
白居易寻访、问道鸟窠禅师,给焦溪人文历史增加了光彩动人的一笔,真可谓:鸿儒隐士佳话多,千秋盛传意不休。
魏不琢隐居魏家村 魏璞(约850年前后在世),又名朴,字不琢。祖居毗陵郡东魏家村,住在舜山脚下,今粮庄村魏家村。魏璞超凡脱俗,淡定神守,时称“毗陵魏处士”(古代称有才德、不愿为官的读书人为“处士”)。他娱情于山水之间,常年以诗书为伴,长于韵文,尤擅格律诗,多记郡内史事,《全唐诗》收其诗五首。
唐朝晚期,著名诗人皮日休曾担任过毗陵郡副使,诗人陆龟蒙曾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他们是好朋友,史称“皮陆”。魏璞虽不入官场,但名声在外。皮日休对魏璞的高风亮节赞誉有加,羡慕他无拘无束的生活和心态,在他的七律《寄魏处士璞》一诗中表露无遗:
文籍先生不肯官,絮巾冲雪把渔竿。一堆方册为侯尹,三级幽岩是将坛。
醉少最因吟冷月,瘦多偏为卧云寒。兔皮衾暖篷舟稳,欲共谁游七里滩?
魏璞与皮日休、陆龟蒙情好日密,经常一起出游。有一次,三人坐船沿着舜河南下,入太湖,穿吴江,游普陀,一路诗话一路酒,畅游临安(杭州)。回到毗陵后,皮日休将沿途购置的一艘钓鱼船、一根天台山的拐杖、一方无锡鼋头渚的太湖砚台、一套普陀山的酒具、一张桐庐出产的靠背凳送给魏璞。他和陆龟蒙以这五件礼物为题,写下《五泻舟》《华顶杖》《太湖砚》《乌龙养和》《诃陵樽》等诗作。出游途中,魏璞与皮日休、陆龟蒙约定,抽空到焦溪附近的鸟巢禅寺看看。鸟巢(又名鸟窠)禅寺,原名芦岐寺院,位于焦溪东秦望山西麓,始建于南北朝。唐朝高僧道林禅师仿照寺院大树上的鸟巢,在树上搭了一间小木屋。他白天在寺院讲经传道,晚上睡在树上的小木屋里,于是人们称道林禅师为鸟巢禅师。寺前有个放生池,鸟巢禅师曾将被剪去尾部的螺蛳讨要回来,投入池中,那些螺蛳全活了,代代繁殖,成为无尾螺。诗人白居易曾到访此寺。鸟巢禅师和无尾螺成为焦溪古时的两大传奇。
为了好友游览尽兴,魏璞特地为他们打前站去踏看,并留下五言诗《寻鸟巢迹》:
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训鹊,禅机显化螺。空潭山色印,谁与证维摩?
不久,魏璞便邀请皮日休、陆龟蒙前来游玩。他领着两位诗人兴致勃勃地从芦岐寺院的上院走到下院,探访鸟巢遗迹,寻找白居易旧迹,参观放生池,察看无尾螺。回来后写下《陪皮袭美、陆鲁望重过鸟巢迹》一诗记述其盛:
重探灵迹至空山,山下茅庵几叩关。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闲。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魏璞与皮日休、陆龟蒙等江左诗人交游唱和,寓情山水,针砭时事,在世上留下一段诗坛佳话。清末江阴籍著名诗人金武祥写有《魏处士》一诗赞之:
皮陆相从共酬唱,舜山高躅已千秋。苍茫烟水洄潮处,重泛当年五泻舟。
焦先生建庵隐龟山 宋代有一焦先生因秉性耿直,得罪同僚上司,被贬谪来到焦溪,最初住在东下塘。古舜河北起长江新沟口,往南到东下塘青龙桥附近急转往西,湍急的河水日夜冲刷着河的南岸,每年汛期,时有水灾发生。焦先生决心为焦溪人做件善事,他自筹资金,加高加固了河两岸,并在南岸对着舜河口建了几间房屋,称作“朝阳庵”,内塑神像,用来镇压古舜河里的凶恶的河神,保一方太平。他给庵取名“朝阳”,是寄希望于老百姓能生活在如旭日东升的朗朗乾坤。朝阳庵历经千年,70年代被毁。
焦先生住处东南方有座鹤山。有一次他看中了鹤山旁小山坡一块地方,这山坡由一大一下两个小山岗组成,大的象龟背,小的象龟头,神似伸颈奋力爬行的乌龟,对着鹤山。焦先生觉得这山像“进山乌龟”,与鹤山相对,非常吉祥,是长寿之地。他告诉家人,死后就安葬在这里。焦先生在乌龟山旁购置了20顷田,过起了农耕的隐居生活。白天忙农活,晚上读书吟诗。由于他学识渊博,附近村民就把孩子送到他那接受启蒙教育,他也来者不拒,悉心教诲。平时还帮村落里的民众排忧解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敬。他去世后,焦溪人把他生活过的小山坡唤作乌龟山。后代为颂扬其功绩和人品,将山下村落改名为“焦村”,这也是焦溪之“焦”的最初来历。
焦溪人民为了保住这一风水宝地,防止进山乌龟“逃逸”,在乌龟山脚上造一桥,名曰石锁桥,形似石锁,意为把进山乌龟镇住。后来石锁桥倒塌,而乌龟果然消失了——1951年村民在乌龟山手工采石,至1961年乌龟山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乌龟山已成为焦溪鹤山二村的村基,原来青葱的两座小山连同焦先生的故事一起成为了焦溪人脑海里的美好记忆。
刘伯温力破猪婆地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曾带兵驻扎在焦溪韩家村,一天经过鹤山脚下有个叫“缸爿湾”的地方时,忽觉毛骨悚然,感到此地必有异象。回去打听到当地有传言说,那块地方也叫“猪婆地”,将来要出不少大官,小官更有“三斗三升芝麻绿豆之数”。刘伯温想到此地有帝王之气,对朝廷不利,决定破掉该地的“王气”。就命士兵挖掘泥土开出河塘,结果第二天土地自然平复如初,接连几次都是如此。后来,他听取建议,晚上将开挖泥土用的铁耙、铁锹等深深插入土中。第二天,挖好的河塘没有复原,河塘底部不断渗出殷红如血的水来。就这样,刘伯温破除了“猪婆地”的王气。
看来,焦溪村本来是要出几个王侯将相的,结果被破了风水,大人物出不来了。但是,王气没了,“人气”却旺盛,千百年来焦溪村人才辈出,其实这都是焦溪村崇文重教、文化滋养的结果。
江西人捉金狮银驼 明朝中叶,焦溪镇东南住着一位瓜农,经营10亩瓜园。每年春种植西瓜,夏秋上市出售,维持全家生活。有一年,瓜藤满田,花盛叶茂。面对一派丰收景象,瓜农夫妇满心欢喜。谁知花谢后却不结瓜。秋来满园搜寻,仅获一瓜。这瓜色泽鲜明,晶莹可爱。瓜农想半年辛劳,仅得一瓜,吃了岂不可惜,卖了能值几何?最后夫妇商定:结网盛瓜,悬梁保管,留作纪念。这年冬天,有个江西人来瓜农家,见梁上悬瓜,就愿出高价收买。瓜农告诉他:“今年10亩瓜田,仅收获此瓜。”江西人一口答应给10亩西瓜的钱。这下引起瓜农夫妇疑心,问他出如此高价买个西瓜干什么。问询再三,江西人才说:“这不是西瓜,是绣球。焦溪东街桥堍下,东有金毛狮子,西有银骆驼。假如你在黎明时到桥顶舞动这绣球,就会引出金毛狮子银骆驼,得到价值连城的宝物。”瓜农一听,想起金狮银驼的传说,果然有此宝物,如今我有绣球,何不以球引宝。于是,瓜农夫妇坚决拒绝出售西瓜。江西人自悔泄露天机,怏怏不乐,返回客店。
这夜,瓜农夫妇将瓜取下。金鸡报晓,已是黎明。瓜农夫妇手捧西瓜,来到桥顶,舞动“绣球”。一会儿,就听桥堍窸窸作声,金狮银驼分别来到桥顶争抢“绣球”。这时,瓜农夫妇暗暗叫苦,不知怎样捉拿金狮银驼两兽。他们扑金狮,逮银驼,均未成功,反而被金银宝兽抢走“绣球”,各吞一半,然后分别再钻进东西桥堍。瓜农夫妇既失西瓜,又未得宝,空手回家,十分懊丧。上午瓜农来旅店见江西人,把经过情形告诉他,问有何办法补救。江西人听后,叹口气说:“到桥上引宝兽时,要以糯米蒸熟,搓成两饭球,分别染成红绿两色,在宝兽扑向‘ 绣球 ’时,以红饭球按金狮之顶,以绿饭球按银驼之顶,宝兽即呆立不动,那时就可抱它回家。现在‘ 绣球 ’已失,金银宝兽已入桥堍,再也无法可施了。”瓜农听了,连声叹息,江西人也惆怅不已。
这个神奇的传说一方面告诉人们焦溪村是有“宝”的,只要你有本事去“淘”;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贪心不足,终将瞎忙一场。
文武双进士奚曰宗 清朝中期,焦溪镇上奚氏家族出了一位文武双进士,叫奚曰宗。他精通文墨、武艺,但性格高傲。至今在焦溪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奚曰宗35岁时来到北京,补国子监生。在读书授徒之隙,常去琉璃厂一带古玩书肆中鉴赏玉石书画。一次,他在玉器店见一玉壶,色泽晶莹,玲珑可爱,就讨问售价。玉器店是朝廷内满族大臣出资经营,店员奴仗主势,讥笑他还的价只能买壶的嘴。奚曰宗不甘受欺,于是掏出一点银子放在台上,敲断玉壶嘴拿着就走。店中一面派人尾随,一面招集打手,持械追赶。奚曰宗见打手追来,毫不惊慌,赤手空拳,与之搏斗。打手越聚越多,将他包围。他拔路旁车辕横木作武器,打手不得近身。后来惊动官府,派兵前来,打手才散去。奚曰宗回到寓所,虽肌肤无伤,但觉事已闹大,恐难免祸,于是登门拜谒同乡好友、当朝大学士刘纶,告以经过。后经刘纶代为斡旋,才平息事态。
有一年,奚曰宗回焦溪省亲,听说新安的同窗好友、大学士刘纶也回家省亲。焦溪、新安两集镇相邻很近,便欣然前去拜访。不巧,刘纶这天去常州府里,要到晚才回家。他家人见惯大人物,见奚曰宗青衣小帽,觉得很土,就回答说老爷不在家,也未很好招待。奚曰宗生性孤傲,见此情景,很为不满,就打道回府。刘纶回家后,家人禀报说曾有奚曰宗来访,他忙问人在何处?家人言已返焦溪。刘纶问他有没有热情接待,家人如实禀告。刘纶听后大怒,责骂一番,喝令明天一早去奚曰宗家赔礼道歉。第二天,刘纶带家人特意坐官船到焦溪奚家拜访并道歉。早有门人相报,奚曰宗命人把前后三厢进士厅大门敞开,然后自己穿着官服,正襟危坐在中堂正厅中。刘纶命昨天怠慢他家人前去投递名帖。那家人进得奚府,送上名帖,说当朝大学士刘纶来访。奚曰宗看也不看家人,说:“不在家。”那家人说:“老爷,您不正坐着嘛!”奚冷冷地说:“我肉身在家,魂已去常州了,所以不在家。”那家人只得如实回复。刘纶无奈,悻悻而归。
湖南、湖北山区,土地贫瘠,租税繁重,屡有乡民被生计所逼,聚众山寨,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奚曰宗在任上,为保护当地居民,自恃精通武艺,往往亲自搜捕。据说京山县有严金龙、严金凤兄妹,啸聚山林,被奚曰宗率众击溃,兄妹两人流亡出走,行踪无定。奚曰宗请准朝廷,奉旨追捕。他探知严金龙行踪,就改扮成相士模样,身藏两刃,乘小舟昼夜尾随。几天后,来到汉口。严金龙知道追捕甚急,又慑于奚曰宗的威名,就向奚曰宗自首。几年后,湖北房山地区大旱,居民无以为生,群盗蜂起。奚曰宗奉命来此处理积案,在一次办案途中不幸遇害。
奚曰宗文武全能,虽然个性张扬,恃才放旷,为人所诟病,但他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扫荡盗匪身先士卒,最后以身殉职,不失为一个好官,值得后人褒扬。
金刚大力士胡大年 胡大年,清代乾隆时焦溪镇东街人,幼习经史,兼练武术,与焦溪镇上文武双进士奚曰宗相友善。一次,两人相约比力,在雨天各撑一伞去常州,途中不能换手。结果,奚曰宗撑至羊头桥,胡大年则撑至近城,更胜一筹。
胡大年年轻时多次应试,均未及第。后在西芦岐史家坐馆。史家是地方首富,招待师长,倍加殷勤,但胡每隔数日,必回家一次。史为此感到奇怪,即派人探视,才知胡食量很大,几碗米饭,不能尽饱,家中每隔几日就蒸好几笼团子等他。从此,史家每餐总用筲箕盛饭,请大年饱餐。胡大年饭量惊人,力气很大。有一次走在一条田埂小路上,前面两头公牛打架,拦住了去路。两头牛的牛角抵触纠缠在一起,互不相让。胡大年走到牛的旁边,双手各握住一头牛的牛角,一使劲,硬是把两只牛分开了。乡人听说胡大年力大,便想实地试看。一次当地有一丘田,榷田后需上水,乡人约胡大年去车水。胡于是带粽子一篮,悬于戽车的扶手上,与5个乡农上车。胡力大,乡农不支,只得一个个溜走。胡佯装不知,边吃粽子边车水,终于把这丘田的水上满。
胡大年84岁那年,清高宗乾隆举办千叟宴。胡大年蒙地方推举,得参与寿宴,所撰祝寿诗文,博得乾隆赞赏,询知胡是布衣,即赐以翰林。胡家场胡氏宗祠内曾有竖头匾一方,上书“钦赐翰林”四字,就是乾隆为胡大年立的。
焦溪果农献梨乾隆 解放前,土地均是农户一家一户私有,老百姓种桃树、梨树、葡萄等都是在家前屋种植。早在400多年前,焦溪的查家湾、翟家湾,三河口的丰北街,郑陆的三皇庙,这些地方的农民便习惯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片种梨。梨子的收获季节刚好是在苏南农村的早籼稻收获时,果农们肩挑手提或用手推独轮到周围村上用梨与农民交换粮食,一斤梨子可换一斤籼稻谷。梨子产量高,又是旱地作业,平时还可以转转村头,倒也逍遥自在,梨农们乐此不疲。梨农为了神灵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常到庙里烧香供奉神灵。
清朝中期,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正值仲秋。龙船在北塘河经焦溪南巡,开到三河口,只看见北塘河两岸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不少人跪立在北塘河两岸,有的人手捧梨子高呼万岁。乾隆见状,便问随驾的大学士刘纶是怎么回事。刘纶回答:“今年梨子大丰收,听说皇上来了,特地送梨来给皇上品尝,盼望皇上保佑来年梨子大丰收。”乾隆龙颜大悦,当即接过梨子品尝起来,连说:“五谷丰登,梨子丰收!”乾隆只觉得梨子外表虽然不漂亮,但又脆又嫩,甜中带酸,别有风味,便问这叫什么梨。梨农回答是“铁头蜜梨”。乾隆夸奖一番,给刘纶下了道口谕,今后每年都要进贡。从此,焦溪“铁头蜜梨”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