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向诗间寻有缘 (一)
陆金林
新世纪初,我年近花甲,按政策规定在单位离岗退养。离开了熟悉的工作、人员、环境,顿感冷清和无聊。闲暇之际,时有街邻王桂毓女士推荐我去武进老年大学学习,未料此行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州是诗的国度,武进是词的县州,这所老年大学也倡导学员进行诗词学创。校长韩洪根原是县委副书记,也是一位诗词爱好者。在他直接领导下,要求各班每月上交诗词1-2篇,供校部选登在校门口黑板上。由于广大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所写诗稿水平不一,但贴近现实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一经刊登,很吸引人,大家以一睹为快事,有时还回味无穷。我所在班写诗稿你推我让,班主任动员我帮忙解决。我是门外汉,不想写,怕出丑。正在犹豫之际,班主任猜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攻坚克难,大胆尝试。下课后回到家中,夜间在灯下案上,几经思考,我以“学楷书有感”为题写来,诗曰:“自小山村住,慈严农樵夫。家庭多兄妹,幼稚少读书。青壮稍笔墨,华年憾识无。心愿随夕阳,晚晴再起步……”。我的这首百多字处女作刊登后,大家争相阅读,且议论纷纷,说有同感,还有人摄影留存,见此情景使我既感动,也难以忘怀。
接着,大学诗词班闵仁兴老师(原市某中心校老校长)多次主动寻我约稿,我也不负众望多次完成这种古风格调的诗稿。这些初窥诗词门径的稿件除当时刊登外,后来该校10周年校庆时,全部刊登在《阳湖晚唱》诗词集上。
这期间,我多次学习本校诗词班学员的作品,他们诗词讲究格律、平仄,自感差距较大,有了深造再研之愿。凑巧的是闵老师早已代交学费,把我送进诗词班,跟随朱净之教授学习。朱教授人品、才艺俱佳,不嫌我年龄大、水平低,尽责、尽力教我,为我初步打好了诗词创作的基础,使我受益匪浅。半年后因迁校停办诗词班,实在很惋惜。后来我加入艤舟诗社,得到了更多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才补上了这一课。
在此之前,我积极参加《舜溪风采》诗刊的学研活动。不久焦溪、郑陆两镇合并成立郑陆镇,《舜溪风采》学研活动一直持续开展,我虚心向潘文瑞、徐坚刚、苏爱堂、刘建东等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不断创作、学研,自觉逐渐有了进步及提高。印象很深的是多次学研在苏爱堂老师“东坡轩”楼上进行,他不厌其烦,多次盛情接待,我感动之余撰写了一首《浣溪沙》相赠:“荟萃群贤雅韵坊,橙黄橘蜜茗茶香,笃行厚德美名扬……”。此首词后被刊登在《舣舟诗荟》第27辑内,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2015年后,我参加镇志修编,工作很忙,时间紧张,但还想方设法参加各项诗词学研活动,然后再进行创作诗词,其中贺潘文瑞先生八秩寿庆诗、杨名臣师生《大道微迹》书展赞咏诗、苏爱堂老师书画展吟咏诗、顾美霞的环康公司诗会吟哦诗等篇幅较长,不得不熬夜而作,几经修改再发表在《舜溪风采》上。
2017年7月,我和陈武清先生经数年申请及常州诗协、舣舟诗社推荐,最后经中华诗词学会批准,有幸新晋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这是我俩人生晚唱的莫大光荣,也是鞭策和鼓励;这与龙城诗词界各位领导、老师、同仁的日常培养、教育、指导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再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