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一般文学体裁不同,它受字数、句式、四声的限制。五绝20字,五律40字,七绝28字,七律56字,词牌长短句也有不同的字数的规定。这有限的几个字,还必须反映它的色香味、真善美、假恶丑的意象。诗词的句式组成,要求抑扬顿挫,有音乐美的味道。这种写作难度不是一般写手可能熟练驾驭的,它对一个诗人的文学修养、思想修养、思维想象能力有独到的要求。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植“七步诗”,是作者罗贯中精心描述的,真正做到七步一首诗是不容易的。“出口成章易,平中脱俗难。”我想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
古人云:“诗不厌改。”不厌就是不厌其烦的修改,推敲琢磨,改一次,深入一层。千锤百炼,收获多多。诗圣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诗的语言不能平庸、一般化或拾人牙慧。诗者,应该是创造新的语言的高手。
关于古人改诗的故事很多。北宋诗人王安石有首七绝《泊船瓜州》,脍炙人口,千古绝唱。“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前两句看来也较为平常,奇特就在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把无色无味的春风写活了,仅此一句就经过六次修改。清代诗人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有次与友人月下酌酒娱乐,口占七绝一首,自以为是满意之作,沾沾自喜,兴冲冲回去向岳丈汇报邀宠。后两句是:“一弯新月明天下,何须清晖满十分。”岳丈听了不仅没有赞许,反而批评他胸无大志,心胸狭隘。林则徐说:“半月虽好,照明天下,圆月不是更好吗?”后给他改动了一个字,把“何须”改为“何况”,意境就截然不同了。
我学写诗20余年时间了,逐步懂得“诗不厌改”的道理。诗写成了,别急于出袖示人。放在书桌上,不时去看一看,有空去读一两遍,自然会发觉不当之处,有琢磨修改的空间。如最近写的七律一首《郑陆镇诗词协会成立志贺》,其中有两处做多次修改:“乡村人物有佳音”,改成“草根人物有佳音”更贴切;“骚人只抱苍山志”改为“骚盟合抱苍山志”,将骚人个体化改为诗协集体,这样就更切题了,反映共同的志向和力量。
又如七律《还家道中》颔联和颈联改了又改,数天后才写成:“极目梨花春带雨,一江浊水柳生烟。”(已是发桃花水季节,可用浊水了)“风推麦浪连天碧,谁送乡音隔岸甜”,充分表达作者的恋乡之情。
又如七绝《溪边小景》的结句:“白鹅嘎嘎嬉春水,一杆垂纶钓彩虹。”前三句白鹅等写得生动,且有趣味,后一句却落下了。后将此句改为“隔岸村翁钓彩虹”,就救活了。再如去年参赛的《故里吟》排律一首,其中有一联是:“鹤山峰托玲珑月,舜水波推锦绣桥。”琢磨了好几天,捻断茎须三两根才写出,把家乡的山水美、古桥美、月亮美形象化的,如画卷般展示出来,让读者心神一悦。
以上是我多年来诗词创作中的点滴体会,愿与诗友们分享,也请行家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