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网站!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工作>>教学资源>>音体美信
1.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1.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发布时间:2018-09-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建华

课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

仪器

多媒体网络教室

重点

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设计目的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学生完善教材P4页的表格。

教师:早晨起床,我想知道今天的气温,以便增减衣服,需要上网查询吗?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学生:(直接到室外感觉以下即可。)

教师:我准备外出旅游,需要了解目的地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

学生:(天气预报。)

教师总结:信息来源多种多样,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信息需求和物质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

以上我们通过两个实践活动,了解了信息的含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信息。

学生:……

教师:信息是事物及其运动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属性,具有许多特征,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游戏,体会并总结信息的主要特征。

实践学习二:将班级成员平均分成四组,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做裁判,记录活动完成时间,防止违规现象。然后展示游戏规则,分发纸条,注意纸条上的号码各不相同。

四组学生同时按规则开始游戏,各组裁判记录游戏过程,比较传输结果和原始电话号码是否相同。

讨论: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了纸条的内容?

教师:总结存储性(纸条、磁盘文件)、传递性

学生:请网虫组同学打开各自的文件,发现共享的信息没有丢失。

教师:总结共享性。

讨论: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哪几组所传的电话号码误差很大?为什么?

教师:总结信息的失真性。

讨论:假如我有一个好消息想告诉远方的朋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假如传递信息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那么传输方式及传输效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当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后,可能采用的信息传输方式将变为广播、电视、电话、E-mail、QQ、MSN、邮局邮寄信件等,相应的传输条件、速度、结果又将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带来费用问题,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经济适用的途径来传输信息。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尝试归纳信息的主要特征。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实践活动,分别从事物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究和讨论,归纳出信息的含义和5个主要特征,它们分别是普遍性、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和失真性,其实信息的特征远不止这5种,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

 

情景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学习,从自身体会或亲身实践,将实际联系理论,更好的得出结论

 

 

 

 

 

 

 

 

 

 

 

 

 

 

 

 

 

 

 

 

 

 

 

 

 

 

 

 

 

 

 

 

 

 

 

 

 

 

 

 

 

 

 

 

 

回顾本课主要知识冖靛

课后

作业

课后

反思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焦溪刘维桥5号 邮编:2131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