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诗兴趣 畅游诗歌海洋
——关于《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一点实践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 刘晓芬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诗歌作为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越来越引起今人的注目。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修订的语文大纲规定了古诗词的必背篇目,把古诗词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古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特别是我校的课题《诗情浓郁满校园》的实施更是激起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
一、创设多种朗读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有着深刻内涵的古诗词,熟读乃至诵读就显得极其重要。但中学生对事物的追求不能执着、稳定,只是凭兴趣爱好,喜欢求新求异,机械性地反复朗读不能吊起他们的味口,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朗读情境,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朗读。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我先是介绍苏轼这位大文豪的许多骄人的成就,引起了学生的仰慕之情,产生了读他的文章的冲动,然后我又抓住现在学生喜欢歌星的特点,播放了王菲演唱的这首词,同学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朗读的激情也被调动起来,欣赏完歌曲,学生自然而然地在美妙的伴奏声中,开始了他们的朗读,在他们的朗读达到一定水平时,我又提出要和他们比赛背诵课文,一下子激发出他们的好胜心理,把诵读推向高潮,经过引——染——激三个阶段,一堂朗读课在愉悦中进行得较成功,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当堂背诵,为下一阶段理解课文的内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只要教师能抓住中学生特有的心理,引入电教手段,完全可以把机械朗读转化为兴趣朗读。
二、开拓多彩审美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诗境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句式凝炼,内涵丰富,思维空间广阔,对于初中生来说,欣赏诗词有一定的难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中的情景存在距离,再加上知识面的狭窄,因此在欣赏诗词时,往往只停留于诗词的字面意思,而不能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抓住诗歌深刻的内涵,体味诗歌意境的美,长此以往就会对欣赏诗歌失去兴趣。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架设引发情感的桥梁,开拓一些多彩的审美环境,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诗中的境界交融在一起。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学生们初读诗歌,借助课本底下的注释,基本能弄清诗歌的字面意思,但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这首诗无意味,甚至有人说不就是叙述了一些种田的事,作为初一同学第一次欣赏诗歌,如果开了这样一个头,势必会对以后的诗歌教学带来负效应,因此我请同学展开想象,并在笔记本上把认为应该有的景物描绘出来,把它们有机的组合成一幅画面,经过这一转换,同学们兴趣大增,在他们努力向诗境靠近时,我适时地在屏幕上投放我自行设计的一幅幅图片,然后在舒缓的乐声中我对图片进行了描绘:在一轮明月的陪伴下,披着月光的诗人,肩扛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从里,轻轻的晚风吹拂着他,清凉的夕露不时地沾在他的衣服上,眼前的美景不禁使他哼起了劳动的歌谣。在影像和声情并茂的描述的美境感染下,吸引学生进入了美的诗境,与诗人的情感境界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了平淡中的幽美,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因此接下来的朗读自然会真情流露,达到情境统一的境界。虽然欣赏这一首诗花了一课的时间,课前的准备也颇费功夫,但比起良好的欣赏诗歌的开端是完全值得的。在赏析第二首《过故人庄》时,同学们就很自然展开想象,把自己带入美丽恬静的田园生活,去感悟诗歌所展现的美。
三、勾起学生欣赏欲望,实现知情和谐统一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语文教学艺术的精髓,就是将教材中的艺术珍品化为浇灌学生心灵的艺术甘露,古诗词作为珍品中的奇葩,甘露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灵魂的工程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勤动手、动脑,去滋润那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灵,使古诗词教学从苦学的传统桎梏中走出来,进入乐学境界,使古诗词这朵艺术奇葩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