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讲究“读、赏、悟”
高中云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明确提出两条“目标”,但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还存在极大的误区,难以真正完成目标。如何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如何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这个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建议不防通过读、赏、悟等策略来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策略 读 赏 悟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仍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中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这种教学的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缺少师生互动,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好像不学也可以,所以学生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对文言文加以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明确提出两条“目标”:
目标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80篇优秀诗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应瞄准这两条“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本文试就此目标谈几个古诗文教学方式。
一、讲究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激发起学生美读的兴趣。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自我完成。
2、读准节奏。古韵文节奏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古诗文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包括成语)特多,认真诵读,收益非浅。但有些古诗文,句子深奥一点。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断句,可先自读,后出示无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揣摩句读再读,这种读已从文字层面上上升到意义层面,在读中自然而然理解了文意。
3、读出语势。学生对诗文的抑扬顿挫地朗读,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意境和气势。如《醉翁亭记》全文二十一“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可以先试读,在各自的理解基础上寻找朗读方法,训练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训练时还可以采用质疑性、欣赏性品读方法。
二、讲究赏
1、赏语言。古诗文的用韵抑扬顿挫,用词飘逸精美,特别讲究字句的干练、洒脱、清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理解。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品味语言美,赏析字词句。如《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水面上曲颈向天鸣叫的白鹅形象逼真而优雅,仅仅十八个字,就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教师可抓住“歌”字, “浮”字、“拨”字,让学生想象动态美与色彩美,进而启发学生思索不尽之意(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再如《陋室铭》一文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流传百世的名言名句,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
2、赏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赵谱,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悲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等,他们的人格力量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领学生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
3、赏情感。古诗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诗文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师应充分发挥古诗文的情感教育功能。
4、赏思想。古诗文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富含思想的精华。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教师应充分发掘出古诗文中的思想之美,让学生接受这些思想光华的照耀。
5、赏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口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精妙,《核舟记》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代的微雕艺术的神奇……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享受生活和艺术之美的过程。
6、赏美景。古诗文中描绘的美景,令人神往,让人陶醉。“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这些古诗文怎能不令人惊叹“江山如此多娇!”呢!
7、赏意境。意境美是古诗文感染力特别强的一个因素。意境能激起读者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绝妙的艺术空间。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十种景象虽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经诗人巧妙组合就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令读者悲叹不已。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重视对雄浑、俊逸、典雅、含蓄等境界的追求,这些意境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教师只有恰当地加以点拨,学生胸中才能产生神奇的美感,若能再辅之以读读、想想、议议、就能移入情感,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使其如历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内涵。
三、讲究悟
在古诗文中,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景、物、情、理通过传神的语言准确地呈现给读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作者创作的动机、立意、内涵等一股脑儿地全盘端出来,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必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古诗文中,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阐释,这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是教师的分析所能代替得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完成生动、具体、独特的个人阅读感受,真切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得到深刻的启迪。如学生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体悟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懂得了做人之理和报国之理;读杜甫的《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等等。